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时间:2023-07-10 07:10:24 读后感作文 我要投稿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范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范文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范文 篇1

  封建包办的婚姻,安娜可以说是在不理解爱情的情况下,被家长包办,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丈夫——卡列宁。卡列宁不仅虚伪、僵化、生命意识匮乏,还是一个工作狂。他每天的工作持续到睡觉前。

  他只和生活的映像打交道,妻子是他思维中的妻子,她只是一个符号,只是一个附庸。他不考虑自己的情感需要,也不考虑安娜的情感需要。当安娜和他之外的男人交谈的火热,他并不在意。可他发觉大家都在意时,他就觉得不正常了。他对妻子缺少关心,对真实的生活一味避让,在安娜看来:“他不是一个男子,是木偶!是一架机器”。

  安娜这个感情真挚的人,遇到了处处以虚伪为生活准则的丈夫。她试着去好好地爱自己的丈夫,可一次次遭遇失败之后,特别是当她把自己细腻的情感全部转移到儿子身上后,他把对丈夫的感情封闭了起来。她不和丈夫交流自己的喜好,不再在乎他是否关心自己的喜怒哀乐,她身上仿佛披了一件戳不破的铠甲,里边包裹着她的希望被尊重、被爱的情感,还有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安娜学会了用理智拜托苦恼。于是,他们的家庭就沿着符合宗教和道德规范的轨道“正常”的运行着。她和丈夫之间没有争吵,只有和谐。而这种靠虚伪建立的和谐,缺少情感依托。

  这两个性格上完全对立的人,在彼此适应的过程中,放弃了他们的感情纽带,丈夫没有考虑过妻子的情感、思想、愿望,妻子也不能领会丈夫的痛苦,他们的交集已变成空心。这样的婚姻只能是岌岌可危。他们的婚姻生活中最终出现了第三者。在他们的婚姻处于存亡危机时,我们看到靠虚伪建构起来的婚姻是经不起推敲的。安娜在感受到追求者给她带来的'快乐时,他开始用审视的眼光看这个与她朝夕相处了八年的伴侣:他的样子是可笑的,他的性格是卑劣的,他简直就是虚伪的代名词。当妻子告诉他,有男子向她求爱,他告诉妻子,他相信妻子懂得分寸,这属于正常的事。

  当他意识到妻子出轨时,他害怕妻子的坦诚。他不愿意也不知道如何去处理这样的事情。他觉得那是妻子的良心问题,他的宽宏大量就是在拯救妻子。他在婚姻中的不作为,他无视妻子情感的存在,他的漠然,最终让安娜彻底失望了。他不懂爱,只是冠冕堂皇。安娜感觉他是与自己的婚姻不相关的人,是外人。面对他的虚伪,安娜愤怒了,她想撕破这一切,她讨厌虚伪,厌恶谎言。当弗伦斯基的爱情帮他烧,她甘愿冒犯法律和传统习惯。她对旧婚姻的背叛、对爱情的勇敢追求,从本质上说,是对整个俄国贵族社会的背叛。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范文 篇2

  历经3月,我终于将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大作——《安娜·卡列尼娜》看完。在上书的那一刻,仿佛一世纪的光景在我眼前瞬逝。现在,我来谈谈对于女主安娜的一些小看法。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罗斯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之一。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冷漠和弗龙斯基的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庄园主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这部小说深受我国读者喜爱,它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

  小说中,女主安娜的人物形象着实令我被震撼,她18岁时嫁给前途无量的政治家卡列宁,后诞下一子,过后便是的平淡而充实的生活,在离开儿子前往莫斯科,她会感到孤独与思念——她过着就是这样的普通生活。然而,弗龙斯基的出现点燃了她的欲望,对于爱情的追求。自此,她的童真一去不复返。

  弗龙斯基高大帅气,风度翩翩,他对安娜执着的追求,使安娜坠入了爱情的深渊中;他的温柔体贴,使安娜放下了最后一道防线。为此,她不惜付出自己的名誉,家庭来换取这份她想要占有的情感。

  但是,安娜纵身一跃,不顾一切追求所换来的不是王子与公主的'爱情故事,而是无尽罪恶的深渊。

  她与弗龙斯基在一起后,弗龙斯基的温柔体贴消失殆尽,带来的,是无尽的争吵与痛苦。甚至连她处在的上流社会,也对她赋予无尽的嘲笑。

  弗龙斯基与安娜不同,他的欲望不仅有安娜,还有赛马,事业。安娜只是他欲望的一部分,当欲望得到满足时,厌倦油然而生。但是安娜不一样,安娜的内心中,只有弗龙斯基一个人,弗龙斯基的厌倦与安娜愈发强烈的爱发生冲突,最后,在对于生活的绝望以及对爱情战争胜利的追求下,她决定惩罚弗龙斯基,在铁轨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不幸的女人。

  安娜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所想所思,她勇敢而又直率,从来不做违心的事情。就像她说的一样:“我不能不跟着我的心走。”她迷恋弗龙斯基,爱他,渴望他,所以她宁愿灭亡,也要占有他的爱。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弗龙斯基在安娜死后精神一蹶不振,失去了人生的全部意义,负罪感让他选择不再去实现欲望,而要将自己的生命已经毫无价值的生命,挥洒在残酷的战场上。

  而安娜的人生,在悲剧中,落下了帷幕。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范文 篇3

  本书主要介绍了两个人物,即安娜和列文。

  安娜,活泼,开朗,热情,可爱,追求爱情,很具有贵族气质。她的一生从平稳到激昂再到低沉,然后恢复到平静。

  在遇到伏伦斯基之前,她安于与卡列宁的互相蔑视,毫无爱情基础的婚姻生活。她将爱情逐渐转变为对儿子深深的母爱。火车站上与伏伦斯基的一次偶然邂逅,点燃了她渴望已久的爱情火花。从此她的人生慢慢走向高潮期。她对儿子的爱也抵消不了对伏伦斯基的爱,所以她选择了抛弃丈夫,抛弃儿子,只留下伏伦斯基。过了爱情最甜蜜的时期,她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唯一剩下的只有伏伦斯基的爱,她完全忽略了自己可怜的小女儿。越是认识到自己拥有的可怜,她越想用力紧紧抓住这仅有的。也就导致了她对伏伦斯基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她变得越来越不满,越来越爱嫉妒,越来越爱猜忌。使渴望爱情又不愿让爱情枷锁锁住自己人生自由的伏伦斯基越来越无法忍受,对安娜也越来越冷淡。处于绝望边缘的安娜选择了卧轨自杀来解脱自己,解脱别人,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报复伏伦斯基,让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后悔,让其后半生永远活在痛苦之中。

  安娜的悲剧,我觉得是她一手造成的。爱情应该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猜忌与占有欲是爱情最大的敌人。既然选择了爱情,就应该细心呵护,而不是计较与埋怨。爱情是要经过升温期,高潮期,面对诱惑期和平稳期,每一步都是很难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是不可缺少的武器。在了解了彼此的心意后,信任比吃醋更有用。

  列文,真诚,善良,不喜欢贵族圈里的气氛,喜欢农民,喜欢农村。

  他的一生大多处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中。他渴望的爱情是那么的.纯洁与高尚,甚至一些很小的必须过程(婚礼前的聘礼与订婚)都会影响它的完美性。他很单纯就希望世上所有人和所有事都像他想得那样单纯。他的妻子吉娣也像他一样单纯,他们的结合是所有认识他们的人最乐意看到的。列文很努力地使自己充实;很努力地希望自己对所有人都能平静,礼貌,温和;很努力地想要做到善。他总处于探索中。追求的精神令人佩服,但太过执着也不是一件好事。人和人毕竟不同,不同的人就会让你对他们产生不同的感情,那么自然而然你就会流露出不同的态度。如果非要一视同仁,那未免也太苦自己了。可能只有神才能做到。

  最后,我想他们两个主人公的结局也是一种鲜明的对比。他们俩都有对真正爱情的渴望与大胆追求的精神,但他们对待爱情的态度不同。安娜只想着完全占有,而列文却懂得在爱情中反省,很能为他人着想。这也许就是导致他们人生不同的主要原因吧。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范文 篇4

  半年前看过名著改编的电影,女主由法国影星苏菲·玛索主演,她的迷人和惊艳的扮相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剧情已经有所了解,就从中间开始看起,也就是安娜与他的情人渥伦斯基坠入爱河,并产下女婴开始看起。二人的恋情公之于众后,背负着沉重的道德压力和情感压力,安娜生了一场大病,伤心欲绝。她丈夫阿列克谢感到屈辱和羞耻,但看到这个情况,宽容了她,并同意与其离婚。感动于丈夫的大度与宽容,安娜并不愿意离婚,只是维持现状。之后安娜带着新生的婴儿与情人一起去意大利疗养。一走就是三个月,期间其丈夫和儿子度过一段艰难时光,阿列克谢还要背负世人的议论和嘲笑,被带了绿帽子还是那么无动于衷,不为所动,在婚姻关系存续时,允许妻子与情人出国疗养。

  安娜自然是在国外度过一段愉快时光,日子过得似乎很幸福。但好景不长,回国后的安娜禁不住对儿子的`思念去看儿子。渥伦斯基也要考虑重回社交界,使上流社交圈承认二人的关系。

  生活在爱情中的女人往往看不清现实,以为有了爱情就有了一切。时间一长,渥伦斯基想要新生女儿跟自己姓,能继承自己的遗产,但安娜没有跟丈夫离婚,在法律上女儿却是安娜丈夫阿列克谢的孩子。两人不断就这个问题发生争吵,相互埋怨,安娜一开始不重视这个问题,以为有渥伦斯基的爱就够了。在爱情中的女人总是太天真,但男人需要的不止爱情甜蜜,男人需要的还有地位、财富和尊严。

  等安娜想明白,只有离婚,跟情人结婚,合法地生活一起才能减少争吵,给渥伦斯基名分,也给自己安全感。可是,此时的阿列克谢思前想后,考虑到离婚跟自己带来的后果,却不愿离婚。或许他在想,既然已经戴了绿帽子,名声已经毁了,那就破罐破摔,起码还能落个宽容大度的名声。安娜给丈夫写信,请求离婚,并回到莫斯科等待离婚的消息。在长时间的等待后,安娜变得不耐烦,不断抱怨,找理由与渥伦斯基吵架。失去理智、情绪化的安娜越发没有安全感,以为渥伦斯基移情别恋,不在爱她。把生活的重心放在一件事情上,生活早晚会失去平衡,最终在最后一根稻草后,安娜选择卧轨自杀,是对渥伦斯基的报复,也是对自己悲惨遭遇的解脱。了结了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生命为代价换取渥伦斯基对他的在乎和懊悔。结果是他死后,渥伦斯基郁郁寡欢,消沉了一个月,中间企图自杀未果,最终是俄国与土耳其争夺克里米亚的战争爆发,渥伦斯基自愿参战,燃起了对生命的斗志,作品以此结尾。

  安娜的悲剧很难说是时代的悲剧,更多是在于自己的优柔寡断,没有及时离婚,平复这些是非,在家庭和爱情间做出明确选择。等看明白事实,都已太晚,只得以死亡结束这不幸的生活。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范文 篇5

  “一切的文学艺术都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杰作《安娜·卡列尼娜》对这句话作也了非常好的阐释。无法否认这是一幕悲剧,主人公的爱情命运是曲折的。福音书中提到,“你们当中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如此说来,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罪的,可见同情弥漫于每一个读者的心灵。直至合上书本,灵魂深处仍会受到强烈的震憾,仿佛从一个沉重的旋涡中挣扎出来,悲剧的色彩,作家神奇中颇见细 腻的笔触扰如茶般回味无穷,任缕缕清香在空气中蔓延……

  安娜·卡列尼娜这个人物的性格,是俄国人特有性格的体现,带有很强的民族色彩。这跟鲁迅笔下的阿Q,孔乙己等悲剧人物是截然相反的。她虽然是外表柔弱的女子,但内心却是极其“叛逆”,或者说敢于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不违背自己的本质,在原则上做自己的主人,做主宰自己命运的神。这绝非是自我中心主义,相反我认为这是一种人性至上的体现。也许这在我们的国度是会被相当多的一部分人所摒弃的,把她看成是一个不忠的妇女形象。然而在如今的时代,显然这种看法是不可取的,但绝非不可理解。作为中国人,我们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换句话说:我们被这种传统的枷锁牢牢禁锢,孔孟的.“中庸之道”深深扎根在每个人的心中,充溢于大多数人的每一个大脑细胞。

  如此看来她似乎是一个幸福的人,有过一段邂逅,在她看来曾经是完美的。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这个被压抑的生气勃勃的女人爱上了外表俊美,内心空虚的伏伦斯基,这使她忘却了一切烦恼,恐惧,在幻想中只为了爱情而活。在这个既短暂又漫长的过程中,她也曾徘徊,犹豫,极度的矛盾使她忍受巨大的煎熬,难以适从。她想起了家庭与道德,但此中并没有是非之分,对错之分,只有理智与情感不懈的抗争。

  爱情的力量曾使她几度冲破世俗的蕃篱,但自私、罪恶感很快会降临,将她团团包围。另一方面一种虚妄的狂热使伏伦斯基在一种征服感下迷失了自己。这种虚荣之心决定了他对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是肤浅的,同时他并非丧失责任与义务,他是一个始终属于世俗的人,无力反抗,也就无法帮助安娜摆脱极度危险的精神危机,最终将其带入痛苦的深渊。

  俗话说“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如同飞蛾扑向野火,决定这场爱情要将她毁灭。对生活和理智彻底失望的安娜最终选择离开,这不是放弃,不是妥协;不是社会抛弃了她,是她抛弃了社会,是用她的方式找寻心灵的完全宁静……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范文 篇6

  现实生活中,爱情不能解决人所有的欲望和需求,纵使爱情一直存在,没有保障的爱情让人恐慌让人累。我欣赏安娜的勇气和勇敢。她活的很真,很纯粹,我喜欢她的真。渥伦斯基爱安娜,而且他的爱并不肤浅,也许刚开始他对安娜的爱恋有着虚荣的成分,但安娜患上产褥热即将死去时,“他在她患病期间真正认识了她,了解了她的心灵,所以他觉得以前就好像从来没有爱过她,现在,在他了解了她,真正爱上她的时候,他却在她面前显得非常低下”甚至列文也为她倾倒,因为“她除了聪明、文雅、美丽之外,她还非常诚实…”我爱安娜,她是一个“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个的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的生气勃勃的女人,当她她鼓起勇气与情人远走高飞时,我更是不可抑止的喜欢欣赏她。

  可惜可爱的安娜还是自杀了。因为她选择了自由,选择了真诚,选择了勇敢,最后却不得不死亡,她违反了贵族社会的游戏规则,做了冷酷自私者中的一个叛逆者。安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只是因为她是一个真诚的女人,是一个贵族社会真诚的女人,是一个男权社会下贵族社会里还保持着真诚的女人,因此她只能自杀。如果她是多丽,忠信老实地守着家庭,在怀孕生子,再怀孕生子中耗费青春,而且不得不苦咽下风流丈夫到处拈花惹草带来的痛苦,她就会继续如困兽般维系无聊的婚姻,如果她是培特西夫人,私下放荡荒淫但表面道貌岸然,她就不会在赛马场上失声而起,而且随着渥伦斯基离开了家庭,或者如果她能有一份自己的'事业,她就能发挥自己的才智,充实自己的生活,不再是只要爱情,一切都不重要的小女人。但她的命运注定她无法生存。安娜的一生是美丽的,她的一生都保守了这种美丽。虽然流言蜚语践踏了她的人格,死亡夺取了她的生命,却没有任何力量改变了安娜内心的持守。她只是很真的做着自己,追求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她没有错,喜欢她的个性,敬仰她的勇敢,她就像个天使,只是那个环境那个时代不允许。现实是残酷的,真诚的人们却活的很辛苦。无奈,生活就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压抑着自己过活,披着人皮在人群中穿行,我们很无可奈何的。我们的真被残酷现实压抑着。安娜只是我们的崇拜者,她的悲剧说明了我们生活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中,我们必须遵循它的原则去生活,否则安娜的悲剧照样会重现。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相关文章: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03-05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04-27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03-23

安娜卡列尼娜的读后感05-18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03-06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03-13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5篇03-25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4篇03-23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5篇)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