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

时间:2023-07-23 07:46:30 读后感作文 我要投稿

《论语》读后感精华【15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论语》读后感精华【15篇】

《论语》读后感1

  在教学上,孔子还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互相启发,以收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间互相问对、讨论的情况。如子路、颜回,子贡和子夏就是这样做的。

  性率直而鲁莽的子路,出于对孔子的爱护,常常向孔子提出批评性的意见,孔子也很关心、爱护子路,对他的批评也能接受,当有的学生对子路不太尊重时,孔子对他们说:子路的`学问是不错的,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但由于颜回从未对孔子提出过疑问和批评,孔子曾不满意地说过:颜回不是对我有所帮助的人,他对我的话没有不喜欢的。子贡是孔子言语科的高材生,他经常向孔子请教《诗》。

  有一次,子贡引《诗经·卫风·淇奥》篇上的话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论语·学而》)意思是,《诗经》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精益求精。孔子听了高兴地说: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子夏是孔门晚辈中的高足,长于文学。

  有一次,子夏引《诗经·卫风》上的诗句,向孔子请教:“‘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论语·八佾》意思是,《诗经》上说:有酒涡的脸笑得真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流转得真叫人喜爱呀,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说: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画花。子夏接着进一步阐明说: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义之后呢?孔子高兴地说:卜商呀,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

  现在可以同你进一步讨论《诗》了。孔子敢于承认比他小44岁的子夏在学问上对自己有启发,说明孔子能向被教育者学习的勇气,其精神可敬佩!

《论语》读后感2

  《论语》是孔子为记录儒家的言行举止所写的,里面写的大多数是名言警句。此书与《大学》《中庸》《孟子》一起被称为儒家文化的四大经典作品。此书共二十篇,其中充满人生真谛与拥有积极意义的名言警句。富含哲理的文字,有的点到为止,直冲中心;有的曲折蜿蜒,娓娓动人,是学子启蒙教育的必读之书。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在长辈们的教导下读唐诗、吟宋词,听他们讲、论、叙、谈四大名著,教我很多做人的道理,生活的真知。可是,尽管反复解释,我也完全看不懂。大脑中的空白都是囫囵吞枣的学习造成的结果。总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我逐渐发现,自己已可以慢慢体味书中的要义,才发现“书中自有黄金屋”。

  许多古书上都是有“黄金”存在的,就好比《论语》,即使有众多翻译了的现代文、白话文,我还是钟情于孔子原话中的深刻哲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不思便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不学习便精神疲倦而无所得。“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谦逊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优良传统,孔子将这一点通过自己的言行向人们证明着这一点。当然,在这本名为《论语》的好书中,能够影响我们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态度的名句远远不止这一句、两句,一段、两段而已,它是领导我们成长的良师益友,是为我们指点光明的希望。

  择善从之,不耻下问,温故知新……字字句句镌刻在我心间,留下一道道深深的印记;点点滴滴淌在我心里,仿佛是一道阳光照耀着我的心坎。经典,让我在日月不停的积累中成长起来,汲取着知识与经验,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难以成江海。我想经典,或许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个意思吧。

  酒越酿越纯,历久弥香。一本好书就像一坛陈年佳酿,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幽香。《海底两万里》、《十万个为什么》、《希腊神话》……经典的好书一本接一本。伴随我走过一个接一个艰辛与坎坷。

《论语》读后感3

  今天,我读了一本名叫《论语》的书,就仿佛回到了古代,里面一句一句含有精华的句子,似乎都在告诉我在生活中做人的道理

  论语里里面蕴含的道理实在太多了,而且都是精华。我的理解虽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些句子: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就是说,光读书不思考,你是不会体会到其中的精华;光思考而不去学习,也体会不到其中的精粹的。就像我们吃东西一样,如果我们不去细细品味,就不会尝到它的精华所在。若光去品味,而不去尝它表面的.味道,那也没用。两全其美,那才叫好。,还有一句,我非常喜欢: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学习后在再温习一下,不是很好吗?如果不去温习,那么你就会把所学的一切全部都忘光的,所以每次学习到的知识再温习一下,那么这些知识就会留在大脑里,不会忘记了。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中的道理就是:见到品德高尚的热爱学习的人,我们就应该像那种人学习;见到品德低下,不热衷于学习的人,我们就应该问问自己有没有像那种人那样。有时,我的看拼音写词语考了一百分,自我感觉不错,因为有许多同学在我后面呢,后来看了《论语》这本书后,,想想这也是不对的,要虚心学习,不能骄傲。因为有句话:“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所以我要努力把它做到更好。如果还保持这种心态,那么我就没有前途了

  我十分佩服孔子的智慧,没想到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有这么深奥的道理了,在我们这么发达的社会都需要它。

  论语的内容实在太深奥了。一时是理解不过来的。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我会慢慢的体会到它的精髓。

《论语》读后感4

  时而不得不感叹孔老夫子的伟大,从时间维度上来看,千百年来儒学依然历久弥新,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从空间维度来看,儒学从中国传播到亚洲,甚至世界各地。《论语》作为记录孔子和学生言行的一本著作,总有几句让人过目不忘:“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则是孔夫子求学精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首先是孔子的这种谦逊的态度难能可贵,孔子的学问远远高于常人之上,然而对待学问仍然虚心以待之,不骄不躁,踏实向他人求学。如今,我们很容易学到一些知识,遂便沾沾自喜,便不再继续深入钻研了,所以对知识的理解更容易处于冰山一角的阶段,成为不了大学者,大科学家又能怪谁呢?要不然,也有这样的一群人,学到一点知识就四处夸耀,掌握这些皮毛知识变成了自己炫耀的资本,殊不知自己所炫的学问早已成为陈年俗套,真理已经变成了谬误,经常成为人们的茶余饭后的笑料。可笑乎,这种求学的态度实则不端啊!

  其二,求学的途中需要用辩证的思维进行有效的.选择。对于善的内容,用进行摘取加以学习;对于不善的内容,自己要自我剔除。知识作为一个中性词,自然要对知识采用一个辩证的思维去对待,而不是一味地盲目学习。在如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天有数以亿计的信息在互联网传播,质量也是良莠不齐,谨慎选择,辩证对待,从中汲取营养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能力。

  其三,师从何人?曰:善人也。显而易见,孔子是向往善的,这里所属的善当然不仅仅局限于善良,而是指一切积极美好向上的人。换言之,这种人是没有年龄,性别,地区差异,社会阶级等等之分的。只要他/她有好的一面,我就理应谦虚求学。这点与韩愈“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不谋而合,隐约可以窥见孔子在求学方面的平等思想。

  故而,求学要谦之,辨之,善之。

《论语》读后感5

  我想,像佛教一样,每一部经典,每一种思想,它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不是因为他有多么高深,一定是它抓住了人性的某种弱点,从长远来看,人是很没有记性的一种动物。论语讲的主要是两部分,做人和治学,但是做人和治学不同于科学知识的积累,知识可以通过媒介传承积淀,但是对于人,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即使是有关于做人的知识,他也要自己亲身的实践与体悟才能真正有所收获与进步。

  而从另外一个方面,人对于自己的认识与控制往往并不像科学知识那么客观和理性,或者说,要想干点实事儿并能有所成就就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什么是自己的性子,就是人性的一些弱点,自私,贪婪,欲望,懒惰。孔子告诉我们的,就是要克服弱点,终有所成。因为人性的'弱点是永恒的,所以论语二十篇,虽经千年岁月,却仍历久弥新。要克服这些本性,走向克己复礼,走向仁义礼智则必须要付出一些努力,所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道理。

  无论现今的人如何推崇或批评孔子,或是他的思想被政客们如何的百般蹂躏,不可否认的是,以《论语》为代表的孔子思想已经作为烙印深深地刻在了中国人的心灵中,体现在人们的举止行为中。但在现实社会中,随着社会的转型和思维的改变,在数千年不断拉大的历史差距下,孔子的思想被淡化似乎是必然趋势。

  论语给我的启示太多太多,关于交友,关于养身……论语中的人文精神,是我们永恒的追求。希望大家多关注国学。对一些着作多一些见解,让我们共同提高自身的修养。

《论语》读后感6

  当你灰心丧气时,名著为你排忧解难;当你高兴快乐时,名著与你一起欢笑;当你无所事事时,名著给你笑声连连。四书之一《论语》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主要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品读这本书,让我们在一句句话、一幅幅画、一个个人物中悟出许许多多的人生哲。

  为人处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主张“仁”,而这句话正好体现出“仁”。“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像“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等等都能体现出。我的感受是:现实生活中我们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并且做到“仁”,那么我们就会博得别人的.好感和青睐。

  道德品质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孔子认为,作为一个人,不能骄傲自大而且吝啬小气,要宽容大气而且谦虚一些,这样就算得上是一个接近于完美的人了。我的感受是: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才能,如果骄傲自大,听不见别人的意见,这样的人也不会得到重用。

  学而不厌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十分重视“博学”,全篇共四十三章言及学,共出现六十五个“学”字。由此可见孔子十分重视学习,并且教导学生也要勤思敏学。我的感受是:当我们学习时,一定要学透彻,学明白,不懂就问,不要不懂装懂。《论语》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朋友们,快快再次拿起这本书读一读吧!你会发现,《论语》其实充满了奥秘与神奇。朋友们,让我们多读好书,多读名著,丰富我们的知识,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携手共同创造明天的辉煌吧!

《论语》读后感7

  前几天的语文课上,我们学了《论语》八则。经过翻译、理解这八则论语,这些论语让我受益不浅。

  让我感触最深的便是第二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连孔子这样的圣人都说要实事求是,更何况我们呢?这句让我想起了曾学过的《两小儿辩日》,在这篇文章里,孔子遇到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当那两个小孩想向孔子求证时,孔子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反而让那两个小孩笑话。

  我们生活、学习中缺少的.不就是这种事实求是的精神吗?当我们面对问题时,不能不懂装懂,应该实事求是,如果不懂也应该去问。如果我们有了这种学习态度,我们做任何事都会取得胜利的。

  就如我,数学对于我来说是一座大山。在做数学作业中,我会有一些不会做的题目。我就会把这些题目空着,等到作业做完时,一起去问父母。不过有时,在我听了解题的方法后,还是会不懂,然而这时我一般都会就这样写上答案。而现在,学习了这篇论语后,我觉得我也应该实事求是,不懂就问。在父母教完我题目时,我还会照着他们的思路再把题目做一遍,如果有不会的,就再问他们,直到做到正确答案。

  这句论语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深思,更是一种学习的方法与态度。正如《尚书》中说“好问则裕”,喜欢提出疑问的人,知识就丰富。古人教给我们的有许多,就等我们去好好理解、思考。所以我们以后在学习中要不懂就问,实事求是,而且也要在空闲时间多读读《论语》、《孟子》之类的书,里面会教给你许多东西!

《论语》读后感8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世人,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人生在世,面对生活、工作的种。种不公,除了检讨自己“三省吾身”之外,或行我们更多的是包容,于丹在谈到孔子“仁者不惑”时讲到,“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小了”。面对那些“利”字当头的人,或许我们更应该坦荡处之、平淡视之、淡漠待之,正所谓有容乃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里面所教给我们的'这种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非常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是这样七个字。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

  总之,在当今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社会潮流中读于丹的论语,真的能给人以心灵净化,如一丝清泉沁人心脾,让人陶醉,给人以启迪。与友宽容,与同事宽容,与亲人宽容,与生活中一切给予宽容,播种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我想收获的就是一种熠熠生辉、一种和谐的美。宽容是人生的哲学,但更是一种境界吧。

《论语》读后感9

  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从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中来认识他。

  这学期读了《论语》,我发现,孔子给弟子教学时,常常会在很自然的气氛下,诱导学生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孔子从不以圣人、仁者自居,却能好学不厌,诲人不倦,安贫乐道,尽量做好自己本分内的事情,并且能随时勉励自己达到更高的修养境界。

  眼看时局纷乱,孔子有心出仕济助世人,但他却绝不肯违背道义和原则,绝不委屈求官。虽然屡屡受到只求洁身自好的隐者嘲讽,他毅然不消极,仍抱持积极进取的精神态度,努力推行正道。

  在日常生活中,孔子态度谦恭而温和,言行平实而得宜,待人亲切而有情,对物也取之有节。也正是孔子的这些优秀品质,使他深得弟子们的推崇和敬仰。从中让我看出来孔子的梗概,让我获得很大启示,也丰富修养了我的身心。

  孔子让我懂得,在日常做学问的时候,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要有踏实的求学精神,要有善于向一切人学习的谦虚品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让我懂得要有勤奋学习的精神,学习上要经常温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思考和学习同样重要,让我懂得做学问要有求实的.品格,要善于反思和总结,更应该有谦虚的态度,并且要讲究方法和技巧,这对我的高中学习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读了《论语》这本经典著作,让我对孔子有了更多的崇敬,我深深地感到,孔子和《论语》,不仅对封建中华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的智慧和思想对我们中学生,乃至对我们整个社会和人类文明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和指导力。

  以后,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去搜索更多关于孔子的知识,我会努力学习孔子的优秀品质,我会以此来丰富自己的学识。

《论语》读后感10

  在这个充满欢天喜地的寒假里,我阅读了众多名家名作,在这众多名家名作中里我最流连忘返的肯定非《论语》莫属了。《论语》中的每一句话都让我意解难分,每一句理解都让我知足了,还有每一句名言警句也都让我精神饱满了。

  《论语》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让我流连忘返,每一句的理解都让我仿佛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论语》的主要内容是围绕政治和学习创作的。

  曾子和孔子是两位古代名人,都一直是主张积极参与政治的。他曾说过:“读书不可以不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而路途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奋斗到死才罢休,不是很遥远吗?他还说:“可以把幼小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一个国家的命运委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却不动摇不屈服。这样的人才是君子吗?是君子啊!孔子之后,曾子勇敢地担负起推行仁德的重任。”

  读完这本名家名作,我懂得了一个令我终身难忘的道理:“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之间都要讲究一个‘礼’字,在父母和兄弟姐妹之间讲了一个‘仁’字,在守实守信的人叫做“君子”。只有在人与人之间相互照顾,互相帮助,那我们的社会就会变成一个文明社会,甚至是一座城市,一个世界,都将会是和睦和平的',世界就不会再爆发出一次有一次的战争了,每次战争后,每个国家的士兵都会有所伤亡,是地球母亲创造给我们的,所以我们再也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发动战争,让我们的世界成为一个文明世界吧,让我们从现就开始努力吧!”

  我要再回顾一下这本书,一起和孔子各代历史伟人去书的海洋里遨游,一探随其中的奥秘之处,品味其中的乐趣之处。

《论语》读后感11

  简洁而经典的语句,是中国古诗文的特点。正因如此,中国古诗文以其独特的魅力而倍受瞩目。我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中,《论语》便是其中的精品之一。

  翻开《论语》这本书,我发现里面的话语虽然简短,但是都充满了哲理,这让我更加敬佩孔子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开篇三名话,也是《论语》中比较著名的句子。从小,妈妈就经常用其中的第一句话来教育我。学过的功课一定要时常加以温习,不要学一点儿忘一点儿,到最后不就是什么也没有学到吗?如果经常回顾复习过去的知识,那么所学的所有知识都会深深的印在自己的脑海里,这样不是很快乐吗?是呀!在复习中掌握自己不明白的知识点,把所有学过的东西都熟记于心,的确是很快乐的事呢!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读了这句话,我的感触很深。在生活当中,每一个人都是我们很好的老师,每一个人都有优点和不足。所以,我们要从别人身上学习优点,发现他们的不足,并且借鉴改正自己的不足。这不正是我们每一个人所需要的吗?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上,有一篇文言文,叫做《两小儿辩日》。讲述的是孔子向东游学时,遇到两个小儿在争辩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为此,两个小儿争论不休,在孔子知道原因后,十分诚实地告诉了两个小儿,他也无法判断谁是谁非。读到这儿时,我想到了《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自己的确做到了这一点,在两个小儿争辩时,孔子没有卖弄自己的`学问,依然实事求是,自己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呀!

  读着《论语》,我感到自己受益匪浅,在它的陶冶下,人生必将变得更加美好。那淡雅的书香,耐人寻味的字句,在不经意间,洗涤了我的心灵。时刻铭记先人们的教诲,努力学习,让未来更加丰富多彩!

《论语》读后感12

  一代圣贤万代师表智者仁爱师传典范;国学《论语》儒家精论名句箴言昭示求者.实可谓:"天不生孔子万古如长夜."

  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感悟经典的平凡智慧;之前求学之初片语浅识而今处世之时虔诚拜读;虽不能明晰其博大精深却也叹服其中受益匪浅.

  孔子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特别在教育方面成就卓著.他一生中有一大半时间致力于"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弟子三千七十二贤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创造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树立了良好的师传典范.

  现代的人大多是从《论语》对孔子教育思想有一些细致的了解其间发现他的教育思想与当前的教育有许多相通之处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我无以例外寒假期间潜心拜读先师大智略有心得愚见贻笑大方.

  欲教人德为先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教会做人"不仅是孔子提倡的德育目标也是当代众教育家所提倡的德育目标."务本"就是学会做人学会作一个有仁爱之心能"泛爱众"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孔子特别重视道德的作用甚至存在着把知识纳入道德范畴的倾向他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没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知识也不可能持续发展."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即使达到一定的水平不能以高尚的道德品质加以保持知识水平也会下降倒退以至完全丧失.孔子这种主张在揭示德与智的关系方面指明了德对智的统率作用.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抓好德育要真正把德育放在整个教育的基础地位首要地位来抓.

《论语》读后感13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二十个篇章,言简意赅而又面面俱到地讲述了人世之道。

  《论语》的学而第一篇中,我记忆犹新的是这句: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白话文的说法就是:花言巧语,一副讨好别人的脸色,这种人很少有仁慈的。

  细想之下,与现实生活非常贴切。这些人,之所以讨好他人,无非是看在那个人的地位、权利与金钱上,希望这样的虚情假意可以得到他人的赞许,使自己在乌合之众中脱颖而出,得到官职、金钱与权势。如果所讨好的人失去了金钱,失去了各种权利,这种伪君子就会翻脸不认人,将原先不能称之为交情的“交情”一笔勾销,绝口不提。就算原先被讨好的人问起,也只会被很不耐烦地打发走。这时,后悔、愤怒都因为金钱与地位的'失去而丧失了发泄的.权利。

  花言巧语的人,通常都心怀鬼胎。真心的赞美不需要过于华丽的词藻。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一致的:用关系登上高位,再用言语迷惑当时的上级,讨的欢心,再借此关系高升……如此循环。这类人,在社会上,更确切地说是在职场上早已数不胜数。

  在生活上,这类伪君子也不算少。一些小贩,为了推销不合格的商品,除了夸大商品的功效外,还会百般讨好客人:事业有成、学习进步、身体健康、万寿无疆、万事如意……说这些话的时候还满脸堆笑。这些假心假意的祝福让顾客盛情难约,不由自主地掏钱买下。等到发现商品的劣质后,大多数啊,小贩早已不知去向。

  做一个真实的人,杜绝虚伪。脚踏实地,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自己的努力所换来的一切。无论如何,都问心无愧。

《论语》读后感14

  近期,我认真阅读了孔夫子的名著——《论语》。其中,我对孔子的弟子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朋友交而有信乎?传不习乎?”感触颇深。

  这句话的含义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我认为曾子说得非常正确!的确,既然是为别人做事,那么我们就要一心一意做好,不能偷工减料,否则就会失去别人对你的尊重;朋友之间要讲诚信,不能搞阴谋诡计;老师传授的知识要及时复习,如果不复习的话,会前记后忘,这样是学不好的。

  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人物,他们以上面的做人、做事的标准时时刻刻要求自己,一直被人们传诵。三国时期,蜀国战败,刘备病逝,刘备在临终前,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请诸葛亮来辅佐他的儿子。诸葛亮不负刘备的重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光复汉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秦末的季布,他一向说话算数,从不反悔,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著名的作家巴金爷爷温故而知新。他读书的方法有点奇怪,他将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一点一点地咀嚼,就如同老牛反刍一样,能进一步消化吸收。每回忆一次,总会有新的触悟,新的理解,新的收获,新的认识。

  三省吾身,是古人对自己的要求,特别是在做人和做学问上面。只要按三省吾身的要求去做,都会得到别人的称赞,取得成功的。我们应该多多学习古人的优点,传承他们的思想和智慧,使我们的言行永远不败于古人。

《论语》读后感15

  《论语》是我二年级课外阅读读中选择的第一本古典名著。这本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的。书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它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

  《论语》中有许多人们都耳熟能详的名言:“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中让我受益匪浅的当属“学而不思则忙,思而不学则殆。”意思大概是:只学习,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当初读《论语》,只是咿咿呀呀地背诵《论语》里的句子,至于是什么意思,完全没有思考过。

  到了六年级,对《论语》的理解能力大大提升。在一节数学课上,杨老师给我们讲了一道有难度的题。我认真地听着,却一直不明白这道题的道理。问了几个学霸,他们也是一知半解的。下课后单独找杨老师,杨老师又给我讲了一遍,还是没搞懂,因为上课铃马上要响了,这道题也被我暂时保存在我的移动硬盘——大脑里了。

  回到家后,懒洋洋地趴在沙发上的我,还是对那题没有灵感。眼睛的余光落在了躺在桌上的《论语》上,随手翻了起来。

  书上了一句话吸引了我:学而不思则忙,思而不学则殆。我在想:自始至终我都没认真地思考这个题,只是死板的纠结老师上课说的内容,当然理解不了。根据这句话,我拿起了纸和笔把题从头到尾推上了几遍,花了两个时辰,终于推算出了和老师一样的答案,我高兴极了,毕竟这是我自己思考的.结果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让人明白,“学”与思“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两者缺一不可。

  《论语》中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很多,哪怕你只践行了其中的一句话,你也可能会终生受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要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这不单单是一个口号,我们要去实践它!让更多人们喜欢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