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字经》有感

时间:2023-09-03 16:18:01 读后感作文 我要投稿

读《三字经》有感[优秀15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三字经》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三字经》有感[优秀15篇]

读《三字经》有感1

  这学期我读了《三字经》,书中的许多故事让我受益匪浅。在这些故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源流长。

  书中的每个故事、每一句话都深深地吸引着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这是我阅读《三字经》里的一句话。这几句讲得非常好,它告诉我一个深刻的道理:如果管教孩子管教得不好,是父母的过错。老师如果教书不严厉,那是老师的懒惰。小时候不学习,将来长大想学也不行了。所以我深深感受到: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学习,长大后回报自己的父母与老师。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的'是:从前,孟母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曾三次搬家。孟子不好好学习,孟母生气地割断织布的纱线,告诉他要好好学习。它使我想到了爸爸妈妈,他们也像孟母一样,为了我的学习更上一层楼,又是给我买点读机,又是给我买写字桌。从前,我不理解爸爸妈妈的苦心,认为买给我的东西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也不知道珍惜,当我贪玩的时候,父母说一下我,我还会不服气,认为他们不该限制我的自由。学了《三字经》后,我终于明白父母为什么这样——是希望我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字经》不但是一本书,还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是文学的宝藏,是永不褪色的经典。它浓缩了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一篇又一篇的寓意吸引着大家。快和我一起去读这本好书吧。

读《三字经》有感2

  这个学期,学校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老师向我们推荐了好多古今经典诗文,而我最喜欢读的就是《三字经》。它是我国明清时期的儿童启蒙课本,作者是宋代的王应麟。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含义简单易懂,还有些人们也把它谱成曲,让优美的旋律净化心灵。这本书告诉我们许多关于历史、天文、地理、道德等许多知识,正符合古人们说的话:“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这本书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句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令我百读不厌。

  同学们,你们知道“人之初,性本善”是什么意思吗?我小时候初读《三字经》时,就稀里糊涂地认为人小时候都是善良的,并不真正明白它的意思。其实,它的意思是:人在最初,本性是善良的。这样善良的'本性大家都差不多,只是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后天的努力、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不一样,品行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所以,我们从现在起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当我读到“玉不琢,不成器”时,就好像看到了一块刚刚出土的玉,经过长年精雕细琢,终于成了一块尽善尽美的玉。玉如果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由此,我联想到了后半句:人不学,不知义。人要是不学习,不经过刻苦磨练,就不能成才。再比如说“首孝悌,次见闻”吧!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长辈,再学习其他知识。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孝敬父母,友爱兄弟。

  从“一而十,十而百”到“丝与竹,乃八音”,都给我们讲述了丰富的知识。例如:十进位算术方法、日常生活常识、国家地区温度等。而最后“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易勉力”告诫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珍惜大好的时光,持之以恒地读书学习,那么你就一定会得到丰厚的收获,你的思想和学识就会愈加丰富。你也将会作出更多贡献,这样才不枉人生在世。我们要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话时刻提醒自己。

  读了《三字经》后,我的感受更深了,因为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比如说:“做人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做人要厚道,尊敬父母,有意志力和奋斗力,要有高尚情操。因为坦白就犹如是城市和勇敢的生成物质,我们要拥有良书,哟工友益友,拥有一颗纯洁的人,这会是理想中最完美的生活。用你那纯朴的心灵去体验别人的困苦不堪,可以去听见远方的呼唤。让你去了解,去亲近社会与大自然。

读《三字经》有感3

  第一次读先生解读的《三字经》,是在09年的早春。相对43集的节目容量,书薄得似乎有些离谱。随手翻开一章,读起来倒也流畅。起身倒两杯水的功夫,便已经读到了“敬请期待下册”的字样。并没怎么在意,也就任书躺在地上不去理会,和《三字经》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结束的有些随意了。

  从厚厚一堆书中又翻出这本先生解读的《三字经》,是在读过之后的两三周。那时的北京城依旧裹在层层叠叠的寒冷里,偶尔会有阳光从偌大的玻璃窗外探进来。窝在床头读《芒果街上的小屋》:童年、老屋、浮云、瘦树、弃猫……忽然有些嫉妒起遥远的墨西哥少年,可以伴着这样美好温暖的文字一起长大。于是我又翻开《小王子》,企图从中寻找些什么作慰藉,但原本百看不厌的它,却始终也没能唤起心头哪怕一星半点的共鸣。而《三字经》的出场,像个适时的闯入者,更像是个欢快的吉普赛舞者,带着我穿越了屏风相隔的回廊,走近那段有着番薯和麦芒味道的童年时光。

  带着回溯童年时光的愿望第二次翻开这本书,多了些谨慎的、厚重的`仪式感:认认真真从序言开始,逐字逐句读下去。从性本善到习礼仪,从说仁义到经子通,回忆一点点晕染铺展开来,小时候跟着妈妈一起认字念书的快乐亦慢慢涌现。我知道这一次,是太大的满足了。

  正如《小王子》是写给大人们看的童话一样,先生这本解读《三字经》,于我更像是一条通往童年的小路,崎岖、且并不很明朗:荆棘丛生之后开阔的世界,像是在等待有心之人的一步步试探和挖掘,而和多年前那个紧紧攥着布娃娃、羞涩的不知如何开口的自己相遇,更像是探险路上偶遇友善的陌生人,拍拍彼此的肩膀,再轻叹一声,哈,原来你也在这里。

  我想所谓好书应该如此:看得到编者字斟句酌的用心,更有着一条为读到它的人提供的出口,那些因书而生的怀旧、快乐、激烈、震撼、愤怒、甚至只字片语的默契感,通通能由这样一个出口发散开去,像是一次高强度运动后酣畅淋漓的快感,身体所有器官热切的回应着,无数个新的自己被分裂出来,旧的自我亦在逐渐脱离……合上书的一刻,仿若新生。

  而先生解读的《三字经》正是这样的书:让你无法不再生渴望重回童年的心,且不知不觉的蹲下来,和年少的自己说说话,然后满足的离开。

读《三字经》有感4

  上学前背《三字经》时,其中很多话句的意思我都不懂,现在上学了,经过爸爸的讲解,我能理解书中的一些含义,特别是关于古人学习方面的内容:“昔中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披勤编,削竹筒,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骨,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这六段的意思是这样的,大圣人孔子曾经把七岁的项橐当作老师,古代圣贤尚且能入此勤奋的学习;宋朝赵普读了一辈子的《论语》,做了宰相之后,扔勤奋学习;汉朝路温舒把借来的书抄写在用蒲草编的席子上;公孙私削竹片来抄书,他没钱买书,却如此勤奋;孙普怕晚上读书打瞌睡,把头发系在房梁上,苏秦学习困倦时没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他们都有老师,但能自觉学习;晋朝车胤晚上捉萤火虫当作灯光看书,孙康依靠雪的反光看书,他们虽然贫穷,却没有因为点不起灯就停止学习,汉朝朱买臣一边砍柴一边读书,隋朝李密一边放牛一边读书,他们尽管劳累,却不放弃学习。

  读懂了这几段后,我非常感动,古人没有我们现在这样的优越条件,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有辛勤的老师教导我们,书本都是新的,爸爸妈妈给我们买了漂亮的书包、文具,这么好的学习条件,是古人所没有的,如果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没有刻苦、努力的学习就辜负了父母、老师对我们的期望。我们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吗,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就必须从现在做起,好好学习,认真读书,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

读《三字经》有感5

  《三字经》是一部流传甚广﹑家喻户晓的启蒙读物,他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礼貌待人、勤学好问,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被这种简洁精湛的'哲言所吸引,“孟母择邻”﹑“黄香温席” ﹑“孔融让梨”我被一个个寓言深远的故事所感动。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我们每一个小学生,犹如一块璞玉,玉不琢,怎成器?我们应当认真学习,勇攀高峰,长大要做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昔孟母,择邻处”讲的是孟母择邻的故事,从中说明了环境对人的成长很重要。

  《三字经》中有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你如果还没有读过,建议你去读一读,它一定会给你带来很大的收获。

读《三字经》有感6

  上课了,老师开心地问:“谁会背《三字经》?”教室里鸦雀无声,只有王秋辰一个人举手,老师请了他,他胸有成竹地背起来,背得十分流利,老师表扬了他,给他两分积分币,我好羡慕他呀!

  汪老师说:“今天我们学习一则《三字经》: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个三字经里还有个故事呢!有一次,孔融家里来了客人,大多数都是孔融的长辈,他把大梨全部给长辈,而他自己却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问:“你不喜欢吃梨吗?”孔融说:“大的让给长辈。”他又把大梨让给弟弟,爸爸又问:“你为什么把大梨让给弟弟呢?”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要把大梨让给弟弟。”爸爸说:“你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读了《三字经》中的`这个故事,我觉得孔融是尊敬长辈,爱护幼小的好孩子,我很喜欢他,我也想成为他这样的人。

读《三字经》有感7

  我放假这么长时间就读了一本书,就是《三字经》,刚开始妈妈让我读的时候我不是太理解,这不是以前那些人摇头晃脑背的书吗,有什么意义,我直接说“封建糟粕吧”,妈妈说:“你好好读读,看看有没有意义,这本书读完以后,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发展,朝代更迭,帝王兴衰的纷繁历史,还有人文教育,史地天文、伦理道德、名人故事等各方面的信息你都掌握了。”这么好呀,我翻开了滋养心灵的篇幅。

  确实是语言非常简练,内容非常丰富。原来我基本是把这本书背下来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为了孟子小时候有个好的学习环境既然搬了三次家,后来有一天孟子逃学回来,孟母竟然拿起剪刀,剪破了整片布,只为了告诉孟子,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要脚踏实地,若逃学就像我剪断布匹一样,前功尽弃,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专心读书,发愤用功,终成为一代大儒,后人称为“亚圣”震撼吧,原来圣人小的时候也和我们一样有那么的缺点,但孟母爱子教子的.行动使我非常感动也很受启发。“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黄香九岁,便知道在冬天,用身体温暖床上的被褥才让父亲去睡觉,孝顺父母是每个子女应当做到的,我们现在的孩子生活在蜜罐里,只知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我们为父母做个什么呢。“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着,七篇止,讲道理,说仁义”,哦我算知道了《论语》是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把孔子和孔子子弟的至理名言,记载编辑而成,《孟子》是七篇,记录了孟子的事迹和言论,整本书的主旨,就是在谈道德伦理的道理,我原来知道这两个圣人和这两本书却不知道是谁写的,讲的是什么,这下算弄个明白了。接着“自羲农,至皇帝,号三皇,居上世”,我明白了什么是三皇,伏羲、神农、和皇帝从这开始一直到“清太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至世祖,乃大同,十二世,清祚终”清太祖,领兵入关,平定各地的乱事,使百姓安定下来,到清世祖顺治皇帝是建立了空前巩固多民族封建帝国,清朝一共经历了十二位皇帝,到宣统皇帝时,清朝灭亡。一个完整的中国历史发展轨迹大致轮廓已经清晰的展现在我的眼前。

  这真是一本好书,我确定了在好好的读几遍,一直到我明白里面所有的人生哲理,那些离我们虽然有些远的伟人是如何尊师重道、严格自律、勤劳节俭、知错能改、中国历史发展也是我们的隗宝,让我们吸取经验并借鉴,不会重蹈覆辙,让我在传统文化熏陶中更进一步。

读《三字经》有感8

  记得很小的时候,就会那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并且总会以会背三字经而感到骄傲。时至今日,我成为一名教师,重读钱文忠先生的解读《三字经》才发觉自己对三字经的内涵理解的太少、太肤浅。三字经用三大部分来告诫人们,如何学会生活,感受生活;如何学习,怎样学习;如何做人,怎样做人。作为一名老师,我们的学生大多都会背三字经,可对其中的含义,学生就不一定都明白了。在重读此书后,我希望,我可以教给我的学生如何生活、如何学习、如何做人。让学生除了对琅琅上口的三字经会背之外,还能真正的了解其含义。

  三字经中有许多小故事向我们阐述了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倡导尊师重教,宽厚待人的,有颂扬勤劳节俭,清正廉洁的,有劝诫谨慎持身,悔过改错的。有爱国爱民,弘扬正气的,有激励勤学,奋发图强的。这些内容包括了我们生活的诸多方面,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中重复利用经典诗文中的故事,来教育学生。还应该在金典诗文、典故的基础上,予以拓展,结合学生的实际,结合现代生活的实际,去教育学生,去塑造他们的`灵魂。为孩子的终身打下做人成才的良好基础。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隔断织布机的布来教子。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适合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在教育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创作良好的学习氛围。如在进行美术教学时,教师要教授与学生学习经验密切联系的教学环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运用生活经验,体会学习的快乐,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三字经里有一句“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其中提到的小黄香,是汉代一位孝敬长辈,而留名千古的好儿童。小黄香不仅以孝心闻名,而且刻苦勤奋,博学多才。我们现在的孩子,就缺少这种精神。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可以说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教育学生学会爱自己的父母。只有爱自己的父母,才能爱他人,爱集体,长大才会爱社会,爱祖国。

  列宁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三字经中的榜样比比皆是,“从温习的黄香,到让梨的孔融,从八旬梁瀚大廷夺魁,到天才少年祖茔”,从这些榜样都十分明确的告诫我们,向他们学习,就能有所作为。我们要教育学生,把榜样作为模仿的对象,一榜样的行为规范自己的行动举止。

读《三字经》有感9

  今天我读的是《三字经》。《三字经》里面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习环境不一样,人性才有了好与坏差别。

  所以我们小孩子都是很善良的,我们要与人为善,热心帮助别人!

读《三字经》有感10

  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见妈妈说过,《三字经》这本书是一本老少皆宜、脍炙人口的好书,书中包含了我们国家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哲学道理,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三字经》这本书。 我牢牢地记住了妈妈对我说的话,默默地记住了《三字经》这本好书,我平时听别人读到“人之初,性本善”等《三字经》里面的一些句子,但是没有完整地读过一遍,所以,我在寒假里的一天中,我就上网查了一些《三字经》中的语音版,听着孩子们如天籁之音般的声音朗读《三字经》,我深深地被陶醉在其中。 我一口气听完之后,我才发现了妈妈说的那样,《三字经》不过简单上千字,其中的内容却博大精深,有一些句子的意思我还是能明白的,有的道理我却是一解半知。其中有两句“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深深地打动了我。东汉时期的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顺自己的父亲,冬天,天冷的时候用自己的身子帮父亲暖身;孔融四岁出去摘梨,把大梨全让给了自己的哥哥,而自己却挑了一个最小的梨。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小学生从小就应该孝顺自己的'父母、长辈,要时刻懂得谦让。 想想我以前,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所有的事情都要爸妈帮我们安排好。我知道了这两个故事后,觉得十分惭愧,所以,我决定了,我要向他们两个好好学习,不仅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还要帮父母、大人做一些家务事,并且还要好好地孝顺父母、长辈,和同学们、朋友们在一起时,不要逞强,要时刻记住礼让。 当然,《三字经》这本好书中值得我们学习的道理还有很多,当我读完《三字经》之后,让我明白了很多的知识和道理,《三字经》这本书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本好书呀!

读《三字经》有感11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宝贵遗产,它短小精悍的词句,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三字经》三字一句,两字一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三字经》是每个人都应该读的启蒙书,是人们的良师益友。

  读了《三字经》让我知道了:人刚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善良、美好的,也是一样聪明的,只是由于自己的勤和懒来决定自身的.智慧和笨拙。做事不能半途而废,要知道谦让,对父母要孝敬。四时节序,循环不已,运转无穷。人生来就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情感。对自己的长辈要讲礼貌,和睦相处,不能以一点点小利益争斗。现在,我们要以古人为榜样,认真学习这些道理。

  读了《三字经》还让我了解了很多名人的故事。其中孟子的故事是在讲,孟子的母亲第一次把家安在墓地旁,年幼的孟子便学别人堆土筑坟;第二次把家迁到屠宰场旁边,孟子又学别人杀猪;第三次把家迁到学宫旁边,孟子便开始读书。

  孟子稍大以后,拜子思为老师。有一天他对学习开始感到厌倦,便逃学回家。孟母当即气愤的把织布机上的线剪断,责备他:你放弃学习,半途而废,就像织布机上的线剪断了一样,最终一事无成。孟子领悟了母亲的教诲,立即回到子思门下,发愤学习,忠实的实现自己的所有决心,终于成为了古代思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小时候的教育对人生很重要,不能半能半途而废。

  我喜欢《三字经》,它让我知道了很多故事,了解了很多道理。

读《三字经》有感12

  自从学习了经典名著《三字经》之后,我有了很大的收获,明白了不少做人的道理。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的是:从前,孟母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曾三次搬家。孟子不好好学习,孟母生气地割断织布的.纱线,告诉他要好好学习。孟母的做法让我想到的我的爸爸妈妈,他们也像孟母一样,为了让我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又是跟我买点读机,又是帮我买学习资料,每次暑假的时候还要把我送去参加一些培训班。以前,我不理解爸爸妈妈的苦心,认为他们给我买东西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不知道珍惜,当我贪玩的时候,爸爸妈妈说我一下,我还会不服气的跟他们顶嘴,认为他们不该限制我的自由。读了《三字经》后,我终于明白了父母为什么要这样做了,他们是希望我好好学习,长大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讲的是孔融四岁的时候,就懂得把大的梨让给兄长,而现在有些孩子在家长的溺爱之下一个个都成了小皇帝,他们唯我独尊,想要什么就叫父母买,什么东西都是拣好的拿,不知道谦让,这样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向孔融学习,同学之间,兄弟姐妹之间,要懂得谦让;我们还要懂得孝敬父母,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我们一定要好好孝敬他们。

  总之,学习了《三字经》之后,我真的是受益匪浅,让我明白了好多做人的道理。

读《三字经》有感13

  我是一个爱读课外书的女孩子。我读过很多课外书,其中令我感悟最深的莫过于《三字经》。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经典作品,也是我的好老师。它教会我许多做人的道理。直到现在,我还经常翻阅它。它每次都能引起我的思考。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开篇的短短几句话说明了环境对人性的影响。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很相近,但是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生活、学习的环境的不同,慢慢地人的习性就会相差很远,有了好坏之分。可见周围环境对人成长影响很大。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子有出息,即使在古代也不例外,所以才有了孟母三迁的故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一直鞭策着我奋勇向前。玉石只有经过雕刻打磨才能成为器物。同样的,一个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懂得知识和道理。人之初,上天赐予我们每个人成为“玉”的机会,可为什么长大后,人与人之间却会存在如此大的差异呢?除了环境的影响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各人后天努力程度不同造成的。只有愚蠢和懒惰的人才会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老天的不公。要想得到更多,就必须得付出辛勤劳动。如果今天不把握大好时光好好学习,整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就只会一事无成。相反,如果你愿意刻苦磨练自己,将来就一定能成为光彩夺目的“玉”。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黄香非常孝顺,九岁时就懂得替父亲暖被窝。父母养育我们长大,为我们操碎了心。成功时,父母陪我一起庆祝,失利时,父母在我身边支持鼓励,与我共渡难关。我们从小就应该懂得感恩,孝敬父母,让孝顺这一光荣传统在我们身上传承下去。

  除了以上让我感悟最深的名言和典故,《三字经》里还有很多充满智慧,给人启迪的名言、典故。它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中华传统的传承使者,值得我们细细品读。相信今后无论我多大了,走到哪里,都会在身边带一本《三字经》,时时翻阅,处处提醒我做人的道理,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读《三字经》有感14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在幼儿园时就摇头晃脑地背过《三字经》,那时根本不解其意,只是为了得到老师的一句你真聪明;只是为了得到同学一阵震耳欲聋的掌声;只是为了得到妈妈一个热吻而去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而今却不同了,上小学三级的我渐渐懂事了,慢慢地也从中悟出点道理。

  特别是对“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感受颇深。在老师的帮助下我知道《三字经》是宋朝王应麟写的。这句话意思是:狗在晚上能为人们看家守门,公鸡天明刚亮的.时候能够为人们报晓。如果一个人不知道学习,怎么有资格做人呢。了解这句话的意思后,我惭愧极了。鸡狗都能为供养他们的主人尽心尽力的工作。而家中小皇帝的我,为所欲为,没人敢不服从我的命令,一天好吃好玩的应有尽有,来到学校就是为了和小朋友玩,从不知学习的重要性。这不连鸡狗都不如吗父母那么宠爱我,起早贪黑地拼命挣钱,为得不就是让我好好学习,将来成为有用的人吗

  “怎么有资格做人呢。”我不太懂,但我知道我现在还小,只要能帮助父母干些力所能及的事,不让父母操心,尽自己所能好好学习。学习好了父母就会开心,开心了父母就不会生病,不生病就不会老去。所以我要好好学习。不要做一个鸡狗都不如的坏孩子。

读《三字经》有感15

  今天中午,老师特地从网上把百家讲坛《三字经》下载给我们全班同学看,虽然在一年级时我就熟知了《三字经》的内容,但是观看了此片后,我还是受益匪浅。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三字经》是人人皆知,家喻户晓的一本经书。其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给我的启示比较深刻,它告诉我,人都是一样的,但如果从小就没有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还是会变坏的。因此,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美丑,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此外,还有“融四岁能让梨”。这虽然仅仅只有六个字,但是却包含着深刻的道理,说实在的.,看到这六个字时,我感到惭愧。当时孔融只有四岁,就知道把大个的梨让给哥哥吃,自己吃最小的。而我却相反,买什么东西,我总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去挑最好的。比如,有一次,爸爸拿了几个苹果,我见了就特别高兴,飞奔过去,不管三七二十一,挑了最好最大的拿走了,大人们也没说什么,而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呀!因此,我以后一定要向孔融学习,要学会尊老爱幼。

  《三字经》还有许多故事呢!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段话讲的是:古代,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成长,曾三次搬家。孟子不努力学习,孟母生气地割断织布的纱线,以此教诫孟子只有日积月累的学习,方才有益。

  《三字经》里的这些故事都是那么有趣啊!故事虽然只有几个字,但是这几个字,却蕴含着一个个深刻的道理,它可真称得上是一本“万卷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