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家乡写景的作文

时间:2022-08-10 10:09:38 写景作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生家乡写景的作文三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生家乡写景的作文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生家乡写景的作文三篇

小学生家乡写景的作文 篇1

  清晨,我站在资江桥上,凭栏远眺。只见资江两岸笼罩着薄薄的白雾,愈远愈深,使江水与大地浑然一体,似乎大地上流淌着江水,江面上起伏着小麦的碧浪。不一会太阳的光焰燃烧起来,冉冉升上长空,把白雾染得一片金黄。我也感到身上暖洋洋的,十分舒服。

  雾渐渐散了,江水、大地逐渐分明。悠悠江水仿佛是一匹翡翠色的巨幅绸缎,从远山深处一直铺到我的脚下。“呜——”一声汽笛长鸣,一艘机帆船从下游驶来,穿桥而过。顿时,平静的江面卷起了两股浪花,分别向左右两岸扩展开去。在清澈的江面上,霞光融进江水,粼粼波浪,如同金菊初开,美丽极了。

  太阳越升越高。绿莹莹的江水,倒映着岸边的桔林;江岸上的“双清亭”格外清秀宜人;码头边,大小船只纵横交错,穿梭似的'钻来钻去;机器声、汽笛声、歌声和笑声汇合在一起,久久荡漾在资江上……

  “难道春天还留在资江?”我为自己这突兀而来的想像而快活地笑了。

小学生家乡写景的作文 篇2

  我眷念着我的故乡内蒙,我更眷念着内蒙的春天。

  内蒙的春天是温柔的。在草原、山岭、平川,人们都可看到她那温柔的影子。当嫩绿的草尖从枯黄的草根下悄悄探出头来四下张望时,大青山的折皱里就添上了一抹淡绿色,像沉睡了一冬的巨龙换上了新装,开始蠕动那横空出世的身躯。干裂的'平川变得温柔起来,散发出泥土的清香,杨柳的枝条泛着青色,在春风中摇曳……

  成群的牛羊在草原上尽情地享用春天赐予的美食,吃饱喝足后,便在一望无垠的草地上扒开雪窝,去寻那几乎啃吃不到的枯黄的草根。农民伯伯甩着长鞭,吃喝着耕牛,去翻开那沉睡了半年刚刚苏醒的土地,并撤下一年的希望。

  沐浴在内蒙春的温柔之乡,你自然会想起生活在这儿的人们。他们那么友好和善,即使是异族同胞,也会情同手足。如果我们汉族的同学到草原做客,蒙族的朋友就会策马相迎;进人蒙古包,好客的主人会把一碗醇香的奶茶举过头请你。如果有幸看套马,你一定会被那激烈的场面所吸引,看那在草地上往返驰骋的烈马,看着那跃马横杆的英姿,听着那恢唆嘶鸣与哒哒的蹄声,你一定会感慨万千。

  我深深地眷念这片土地,我更时常想起内蒙的春天!

小学生家乡写景的作文 篇3

  在我的家乡铺口有许多风景优美的地方,其中有一个岩洞最令人神往,它就是龙凤岩。

  4月5日,我们班的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去游龙风岩。从学校出发,沿着马路,穿过红旗煤矿,就渐渐人山了。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给山野增添了不少情趣。

  我们沿着溪流,顺着山势往前走。小溪不时变换着曲调为我们奏乐。同学们欢歌笑语,像一群鸟儿人了山林。走了大约300米的路程就看见一个小洞口,溪水就是从洞里出来的,这是龙风岩的出水口。

  进山再往前走200米,我们来到洞口。抬头一望,山势很高,山上缀满了新绿。洞口像桥似的,很宽,有左右两个洞。沿着石阶,我们下了左边的洞,仿佛到了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如果我们全校师生聚在这儿开会,一点儿也不觉得拥挤。泉水往下流,一直到入邮寸的.洞口。我们举着火把,手电,有时沿着溪而下,有时攀壁而上,有时穿过沙滩,有时跃过小溪。洞中景色迷人,那洞中的石头有的像老人,有的像骆驼,有的像翠绿的屏障,有的像新生的竹笋,形态各异,变化万千,令人目不暇接。在火把、手电的照射下,颜色各异,闪闪发亮,我们犹如置身于宫殿中。同学们欢呼着,跳跃着,把自己的发现兴奋地告诉大家。老师告诉我们,这些石钟乳和石笋,是石灰岩在雨水的浸湿下,经过千百年,漫漫形成的。我们还看到水珠从石钟乳的尖嘴里往下滴,下面的石头和沙地上,有许多小孔洞,也许这就是水滴石穿吧。洞大约有200米长,因为它短而有点像凤,人们称之为“凤岩”。

  我们又折回到洞口石阶七八十步的地方,攀着岩石下右边的洞。这是主洞,洞口很窄,只容得下一个人弯腰而过。洞内漆黑一片,阴森森的,一股冷气扑面而来。我们淌过溪流,沿溪而上,洞时而宽,时而窄,时而平,时而险,变化多端.好像迷宫一般,比凤洞的路更难走,也更富有魅力。这洞很长,听说一直可以通到新厂。因为它的险而长,被叫做“龙岩”。

  龙岩和凤岩共一条溪流,只是岩壁的阻隔使它们分离。因此,人们把它们叫做“龙风岩”。

  回来的路上,我们谈论着洞中的景色,为它的美丽、神奇而陶醉。我想,它是我们铺口的宝贝,具有巨大的旅游开发价仇。虽然现在像闺女一样未出嫁,我相信明天,这里将开发成为旅游胜地,更多的人会知道它——龙凤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