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读后感

时间:2023-02-17 16:47:52 读后感作文 我要投稿

《大学》读后感(15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学》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学》读后感(15篇)

《大学》读后感1

  昨天晚上终于把已更新的《大学之道》看完了,长长的五卷,一百多章,有时看得我不愿关电脑,可有时也让我厌烦,但总的来说,还是很不错的,毕竟有那么高的点击率。

  我想就我看的这些做个记录:林晓这个人是不是有点悬乎呢,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这样的原型吗?但不管找不找得到,我还是很佩服、敬重他的,要不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漂亮女生为他而受伤呢?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猛将为他而拼命工作呢?但最让我感动的.,还是林晓和韩冰之间的爱情,在现实社会里,能找到几对像他们一样,为了对方等待十几年,虽然段天和方芸的爱情也很让人感动,可怎么也不会有林晓他们那样的煽人泪下。想想林晓为了追寻韩冰的影子(还有就是完成母亲的遗愿),在事业的巅峰时期毅然引退江湖,走进高考补习班,然后考进楚天大学,并且在楚大低调地学习、生活,开学第一天居然还跑到图书馆的工地上去做苦工。但不管怎么低调,他在各个方面都让人有一种领袖风范,他的意见、建议都很有见地,让人不得不注意他,也让人不得不喜欢他!而在事业方面,他又是一个有想法,敢行动的人,并且很懂得与人交谈,让小女很是佩服!

  希望故事的结局是美好的,最好是林晓能和韩冰在一起,也不枉费他们等了彼此十二年!

《大学》读后感2

  《我的大学》这本书是苏联作家高尔基人生三部曲中最后一部。

  书中主要叙述了高尔基抱着上大学的念头来到嘎山。但是他在这里很快明白穷人上大学是不可能的。

  他住在贫民窖里,为了生存,他去当码头工人,又在面包坊中干活,这使他体会到受社会压迫的痛苦,除了痛苦的革命理论,他还劝说发动工人们与剥削阶级做斗争。

  即使革命斗争的挫折令他有时悲观失望,但是他经受了锻炼,革命思想逐渐形成。

  之前的《童年》和《在人间》已经是向我们展示了穷苦人民在俄罗斯的生活环境,但高尔基找到书来陪伴他,于是决定走向学习的道路,在黑暗中找到自己的'光明。

  既然一个生活环境贫苦的人都能在社会的压迫下走上自己成功的道路,那我们这些人比起他的生活环境要好很多,为什么这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呢?

  在生活中,你也许永远都想不到之后你会遭受多大的痛苦和挫折,但是一定要扛下来,哪怕失败了,也要再站起来!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

《大学》读后感3

  暑假期间,妈妈在网上给我买了很多书。快递到的时候,我打开包装纸,第一眼就看到了《我的大学》。我对这本书很好奇:会是什么样的书?为什么叫我上大学?带着疑惑,我期待着打开这本书。

  这本书是马克西姆·高尔基。他是前苏联的作家、诗人、评论家、政治家和学者。1868年出生于俄罗斯,1936年死于莫斯科。代表作有《母亲》《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童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

  这本书的主角是阿辽什卡。经过阿辽什卡的不懈努力,他终于来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但他的大学与今天和平社会的大学大不相同。

  阿辽什卡在生活中遭受了许多磨难,他没有在课堂上学习知识,而是在社会大学中长大。他住在贫民窟,和社会底层的人住在一起。他必须在面包房和码头工作。16岁的阿辽什卡没有呼吸的余地。然而,它通过接触社会上那些思想进步、人格高尚的人来学习好东西,从不放弃阅读的机会,一点一点地用知识武装自己的`身心。我认为我们应该向他学习,珍惜学习的机会,认真学习。

  阿辽什卡对周围各种各样的人有着理性而清晰的判断。我们也应该像阿辽什卡一样,看到周围人的本性,小心交朋友,和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阿辽什卡热爱阅读,思想独立。我也想在业余时间多读书,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正如高尔基所说:青年是一种不断成长和崛起的力量。他们的使命是根据历史逻辑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和条件。

《大学》读后感4

  什么是大学之道?德雷克·博克在他的《回归大学之道》一书中,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这本书的题注是“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乍一看,似乎是给从事教育事业的人看的,对我们普通的大学生而言,看了之后似乎比较适合发发牢骚。可是换个角度来看,我们何尝不能以此为针对,弥补所受教育的欠缺呢?

  书中所提出的大学教育目标,就是学会表达、学会批判性地思考、培养品德、培养合格公民的素质、学会在多元化校园生活、为全球化社会做准备、培养广泛的兴趣、为职业生涯做好准备等等。

  或许在大学中,教育的体制并不尽善尽美,但我们自己又该做出什么样的.努力呢?

  课堂上、实践活动中,我们是否能勇敢地走到台前,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面对身边乃至社会上有争议的问题,我们是否能做出独立而公正的判断?除了学习专业课程,我们是否能真正做到投身校园的多元文化中去?面对这个联系日趋紧密的世界,面对一切皆有可能的未来,我们是否已经做好了职业、人生的规划?

  我想这是作为一个大学生,必须反复拷问自己的问题。

《大学》读后感5

  在古代,未成年人先学的是洒扫、应对、进退,然后是礼乐、射御、书数。师父在书里写的让我深有感触,因为我是做儿童教育的,主要是学龄前的。

  零到七岁孩子最需要的就是身体发展和生活习惯的养成。现在的孩子被照顾的太好了,普遍的不会劳动,说话就更成问题。班级里有一个小孩,说话的前缀一般都是“你给我……”比方说他要看一本书,他会说“你给我把书拿来。”家访时跟孩子的父亲沟通,父亲也说是以前什么都帮着干,不让孩子受累,所以现在才意识到孩子被惯坏了。古人是智慧的,提倡几千年的东西现代才被西方发掘,从而诞生了一大批新兴教育。

  关于对“大学”含义的阐释,我跟随师父的讲解。就是如何使自己成为品德修养好的人,如何使自己成为社会地位高的成功人士的学问。如果仅仅是用年龄来定义“大学”的.含义就显得有些浅显了。读后感·我是有想成为大人物的愿景的。我也想去找到一种方法,让自己既品德修养好,又可以成为有财富的人士,这也是我拜入师门的主要原因。我想要改变我以往的恶习,完善自我,做一个真正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儒家对成功的定义就是内圣外王,那这里所谓的大人物的终极目标,可能就是儒家讲的三不朽,立功、立言、立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近及远。能流传几千年的经典,岂是我们读几遍就能完全领悟的。

《大学》读后感6

  生命是宝贵的。我不否认这是真理,人人皆以为然。但是,世界上为什么还会有“自杀”的人呢?

  诚然,只有一次的生命对于谁都是无比宝贵的,尤其是对于那些过着幸福生活的人来说,生命更是特别贵重。谁都知道,“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珍惜生命,是人之常情,也合乎天理。

  然而,对于那些自杀者,或已有自杀念头而尚未自杀的人来说,生命的价值也就轻多了。他们自杀或想自杀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有的是因为生计无措进退无路;有的或者是因做了错事,良心上受到自责,舆论上受到压力,自觉无脸见人;有的或者是含冤负屈;有的'或者是……

  无论自杀的原因如何,方式怎样,但自杀者临死之前的思想状态却是大致相同的。当一个人内心深处矛盾重重,其程度已不可调和,精神上极端痛苦,而一般的安慰无效时,在他看来生命的意义也就轻于鸿毛,生命的价值也就微不足道。瞻前一片黑暗,顾后乱七八糟,哪里还有一点点光明和希望?与其活着领受那无尽的烦恼倒不如死去图个干净逍遥。于是,他自然就会选择那拙笨而有效的办法--自杀,一了百了。

  人们都说,自杀是怯懦的表现,但我认为,有时自杀也是勇敢的行为。

《大学》读后感7

  同学们,你们知道家喻户晓的“四书五经”指的是哪四书吗?对了,那就是《论语》《大学》《孟子》和《中庸》。在这个寒假中,我就阅读了“四书五经”中四书之一—《大学》。

  《大学》这本书为世人所传诵,是儒家学派的经典。那么,何为“大学”呢?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大学就是一片政治哲学论文,探讨了各国平天下的原则道理。它以“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为三大纲领,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八个条目,阐明了治国平天下必须从“修身”、“齐家”做起,而“修身”、“齐家”又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作为途径。其中还特别强调个人修身对政治的影响。

  《大学》可真是儒家德治注意原则的表现。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雅士把《大学》看得很重,还将《大学》中的`话用于生活当中做到。

  古代汉武帝推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汉武帝在位时,可见多么重视儒家学派呀!汉武帝也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他打败了匈奴的屡次进攻,最终统一天下。

  《大学》这本儒家学派的经典,告诉了我们太多太多。勤政爱民、自立修身,让我们永远记住“四书五经”中《大学》这本书吧!

《大学》读后感8

  《我的大学》是前苏联俄罗斯作家高尔基所写的。《我的大学》写出了他在大学时是怎样过的,怎样活动和成长的。

  我读了这篇作文后觉得,高尔基是一个不怕刻苦的人,他坚持着他的梦想,他不会违背他的梦想。高尔基走向成熟的另一个老师是书籍。他看到一个人,他非常喜欢看书,书籍使他扩大了视野,丰富了他的思想,向他展现了越来越广阔的世界,使他争取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为之奋斗的决心更加坚定。他叫阿廖沙。

  还没读完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感觉到了我自己,我也有梦想,可是我还要做些什么呢?我已经在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往前冲了吗?为什么我在心里觉得,我还做的不够呢?我读完了这篇文章后就让我知道了,怎样才能让我的梦想实现。高尔基和阿廖沙都是我的榜样,我一定要像他们一样,不断进取,不断的勇往直前。向着我的梦想冲吧!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之一,是一部有着深刻教育意义和巨大艺术魅力的作品。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是高尔基最卓越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宝贵财富。

《大学》读后感9

  近期,我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作者是美国20世纪著名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74凯勒。读完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是海伦的自传体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这本书主要讲了:海伦出生时本来是一个健康的女婴,但在她19个月大时却被一场腥红热夺去了视力和听力,接着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充满黑暗的世界让海伦变的脾气暴躁、易怒不安,直到七岁那年,家教安妮74莎莉文出现在她的世界里,这个盲人姑娘方才改变了糟糕的一生。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海伦学会了读书和说话,慢慢尝试着与人沟通。并在19岁时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五年后她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1906—1921年,海伦频繁开展各项盲人的教育与服务计划,并在全美各地巡回演讲,积极参与并成立了美国盲人基金会民间组织。与此同时,她也熟练掌握了英、法、德、拉丁、希腊五中文字,先后完成了《我的人生故事》《石墙之歌》《走出黑暗》《乐观》等14部作品。海伦.凯勒是人类的骄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读完这本书,我被海伦善良、乐观,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与命运抗争的勇气深深震撼了。一个失去视力和听力的`人,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努力,那得拥有多么大的毅力啊!而我做为一个四肢健全,生活在21世纪幸福社会里的人,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学习,努力奋斗呢?

《大学》读后感10

  我非常喜欢俄国作家高尔基写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在假期里我又细细读了一边。越看越喜欢,把它介绍给朋友们。

  高尔基生于俄国中部的尼日尼、诺夫戈罗德城,幼年时期父亲就去世了,勤劳善良的母亲因无法养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过童年。他只上过三年学,十一岁时就走向社会,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当过学徒工、搬运工、守夜人、面包工等。十六岁时,他自身来到喀山,进入了社会大学,在与命运的斗争中他深入社会的最底层,和各个阶层、各种人物接触,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从而不断的丰富了他的社会知识和经验。高尔基酷爱学习,在艰苦的.劳动之余仍坚持写作和阅读。

  三部曲最初发表于1913年,它既是作者童年至青年时期生平的自述,也是举世公认的艺术珍品,是作者根锯自己亲身经历,对俄罗斯19世纪末期社会政治生活所描绘的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作品中主人公阿廖沙的原形就是高尔基本人,这一形象既是作者早年生活的写照,也是俄国人民,特别是处于社会中下游的劳动人民经过磨练后走向新社会的典型。

《大学》读后感11

  这本书讲述了作者的自身创业概念,但以我的理解这是一本偏鸡汤风格的书。书中并没有给到足够多真实的自身创业案例,可以让我们进行探讨与思考。但书中传达给读者的一些概念还是值得铭记于心的。

  1.永远不要跟着感觉走。

  所谓成长不过是发现自己直觉实际上是错误的过程。当你不是某一个领域的专家是,你的直觉一文不值。因为直觉本身就是知识、经验、积累的产物。多反思自己的成功失败,这样可以提升直觉能力。如果以后有一件事直觉告诉自己是正确或者错误,都要先问一下自己,这件事情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只有能在逻辑层面说服自己的'事情才可以去笃信。

  2.不要因为贫穷而创业。

  创业需要耗费巨大的成本,人力、物力、心境。所谓某某兜里只剩下最后一张纸钞了,或者更惨一点,负债累累,但依然不气馁,情急之中想到了一个点子,转折点来了,从此开始非常努力,最终飞黄腾达……这样的故事更像故事而已。

  3.能做出完整作品

  做出完整的产品,并让它们被广泛接受。在我的理解,就是需要一个完整的创业方案,从前期的市场调研到细节的执行方法。并且创业者能够从能力、耐力、学习能力当面超出他人许多倍,创业才能成功。

《大学》读后感12

  在寒假的期间里,我读了高尔基的名著《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自传体三部曲。这部书在我国,从五十年代就是家喻户晓的读物,直到现在还拥有十分广泛的读者,我就是其中的一位。

  《童年》写的特别的好,看完我非常感动,心情特别沉重,难过。故事的主人公阿廖莎三岁时,他的'父亲不幸染病身亡,母亲得了肺结核。从小和他的外祖母、外祖父一起生活。而他的外祖父很凶悍,脾气暴躁,阿廖莎非常害怕他。当读到阿廖莎被外祖父打的时候,心里就替他难受,想想我和阿廖莎的童年,真是天壤之别。他在黑暗狭小的房间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条件那么艰苦,但他却有坚定的信念,不怕吃苦。和阿廖莎相比,我的童年是灿烂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每天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听着老师讲课;回家有大鱼大肉等着品尝;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还有爸爸妈妈的陪伴。但我有的时侯,总是做不听话,惹家人生气,不知道珍惜现在的好时光。

  读了《童年》这本书以后,不仅让我珍惜这美好的童年,还让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和做事。所以,从现在开始,我要爱惜时间,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去做每一件事。

《大学》读后感13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体的三个步骤。作者描述了他的`童年、青春和大学生活经历。从这本真实的自传中,我们可以看到青少年高尔基讨厌小公民的习惯,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

  这本书里有一个故事和几句话深深地震惊了我:晚上,每个人都把蜡烛带到宿舍。我没有钱买蜡烛,所以我自己做灯。我把蜡盘上的蜡油全部收集起来,放在沙丁鱼罐里,加一点长明灯的油,然后用棉线做成灯芯,这样就完成了。有了灯,我可以沉浸在阅读的喜悦中。书就像一个美丽的花园,里面什么都有……我只是觉得这种生活给了我寄托和前进。读了这些真实而简单的句子后,我觉得高尔基非常喜欢学习,让他从书中理解了很多真理。他一直渴望上学和新生活的到来!

  我更被他坚强的性格和对知识的热爱所感动。我醒来,一直对自己说:如果你想有一个美好的明天,你必须像高尔基一样采取行动——多学习,努力学习,有坚定的信念,遇到困难时不要气馁。我坚信,努力展示在我面前的将是我渴望的明天!

《大学》读后感14

  这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名叫《我的大学》。

  这部里有《来到喀山》《杂货铺老板》《当面包师傅》《到乡下去》这几篇文章。主要讲了在阿廖沙十六岁那年,背井离乡,怀着一点上学的希望,去了喀山。但是,他想上大学只是一个梦想,不能实现。希望破灭后,阿廖沙为了生存而奔波,住在破房子里,卖苦力,和流浪汉接触,在面包房工作……而且,他在面包房的时候,听到了一件很不愉快的事——他的外祖母去世了。在过了一段时间后,阿廖沙上了一只拖船,离开了喀山,来到了里海地区……

  读完之后,我有很多感想,在当时的苏联、俄罗斯有多少像阿廖沙这样的青年,历经重重困难,却没有上到大学,还经历了可怕的`事实:外祖母去世了,多不好的消息,多无法让人接受,外祖母是阿廖沙生活中最好的伴侣,是最关心阿廖沙的,是本书里最光辉的人物之一,可她却去世了,为什么好人死得快,坏人活命长呢?

  还有,我还喜欢阿廖沙坚强的品质,他做事坚定不移,坚贞不屈的品格,也值得我们学习,还有,他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性质、性格,反正,和坏没有关系,只和好有关系。而且,他并没有放弃那一丝的希望,经过七天七夜的乘船航行后,来到了里海地区,这一段经历,也可以算是阿廖沙最伟大的、最让人受益的大学了。

《大学》读后感15

  从东周开始,直自秦汉以下而到清末,每朝每代的帝王家庭,都是有大问题的家庭。甚至可以说,大多数都是一团糟的宫廷,哪里够得上“家齐而后国治”的标准。所以孔子著《春秋》,第一笔账“郑伯克段于鄢”,就是记载由于郑庄公的母亲武姜,因偏爱心理所造成的过错。从此以后,所谓春秋时期一两百年间的“五霸”,如齐桓公、晋文公等辈开始,直到战国时期,各国的诸侯君主,大部分都是出生在大有问题的家庭,造成心理的不正常,当然够不上讲什么“修身、齐家、治国”的`道理了。

  战国时期结束,秦始皇的王朝建立,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间,为中国的历史文明划了一道重要的界限。从此以后,中国才真正步入以一家一姓建立的帝室王朝,长达两千年左右。不过,由秦而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一路下来,除了几个创业帝王,可说是有分量的英雄人物之外,其他的子孙皇帝,我叫他们是“职业皇帝”。因为他们命定出生在现成帝室家庭,生在深宫之中,长养在宫妃太监之手,菽麦不分,完全没有亲自体认民间疾苦。这些职业皇帝,可以说大部分是不懂事的血肉机器人,但他们要想不做皇帝也不可能。如果要求他们讲究“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之道,岂不是对牛弹琴,白费心力吗?也许我又说错了,据说,牛也会懂得琴声,只是我不懂而已。况且,这些天生做职业皇帝的,其中也真有几个是了不起的人物,不可一笔抹杀。

【《大学》读后感】相关文章:

《大学》读后感02-15

大学读后感02-07

《大学》的读后感02-21

《我的大学》读后感01-04

我的大学读后感11-19

大学作文读后感02-23

《大学》读后感15篇02-15

《大学》读后感8篇02-16

【热】《我的大学》读后感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