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读后感

时间:2023-03-04 15:40:07 读后感作文 我要投稿

《风筝》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风筝》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风筝》读后感

《风筝》读后感1

  好几次看到热泪盈眶,喉处哽咽。好的故事,总是让人忘记一切,全心投入其中,深受感动。我想我看到了一个一直勇敢、忠诚、宽厚的哈桑,一个懦弱、胆小最后变得勇敢,成为一个好人的阿米尔,童年生活的风筝不仅仅是儿时的游戏,在无形中早已是亲情、友情、爱情的象征。

  最初的懦弱与谎言让阿米尔与自己的内心越走越远,就像他的爸爸一样是被拆成两个的人,即便远离故土,也没有走出内心的牢笼。那个记忆中总是对他“为你,千千万万遍”的人,是阿米尔心头永远抹不去的愧疚与想念,而我相信,他们是个伟大的民族,相信真主的惩罚,相信谎言的罪过,战火纷飞之中,阿米尔仍然义无反顾地踏上能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最后为索拉博(哈桑的儿子)成为一个追风筝的人。

  在谎言与秘密、背叛与宽恕的世界里,为哈桑感动,为阿米尔感动,为爸爸感动,为拉辛尔感动,他们不是完美的人,但身上都有让人钦佩的地方,他们具有人性中最美好的品质。

  书中的时间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到如今的新世纪伊始,故事的发生仿佛就在眼前,社会等级,战争连天,主仆关系,种族清扫,国与家的关系,动荡的岁月里受苦的百姓,距离我们不远,却又像另外一个世界,这种真实存在未免让人太过心痛。只愿世界和平,战争不再有~

《风筝》读后感2

  这是当代著名作家苏叔阳所写的,文章主要分为三部分来叙述作者对作者崇敬及怀念。一写我者每次看到天上的风筝,便会想起刘老师;二是作者回忆的内容;三是写作者对刘老师的思念。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深受感动。刘老师虽然是残疾人,却有着我们没有的乐观精神。有一次,刘老师讲女娲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是那时女娲把她的左腿不小心甩掉的,这让我很感动,同时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这真是一篇催人泪下的文章。

  刘老师对生活乐观向上的态度,身残志坚的高尚品德,对生活的不懈追求,都太让我感动了。他抱着对生活的执着和爱与追求,靠着自己乐观开朗的性格,笑对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让我最受感动的还是刘老师上课时的情景,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一转,便转向黑板,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像这样做多少次。同我们身体健全的人相比,刘老师可真的太可怜了。

  而正是这位残疾的老师,他的那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却能超过很多我们这样的正常人。自古以来,有些人就抱有轻生的心理,他们往往为一些不值得一提的'事情而悲愤欲绝。

  但是,生命难道真的就那么一文不值吗?我想,他们应当好好学习学习刘老师的那种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勇敢的面对生活。

  俗话说的好:困难像弹簧,你弱他就强”。我们面对这个弹簧就要不怕困难,奋力拼搏,这样无论是多么强大的弹簧都会向我们低下头来。

《风筝》读后感3

  赢得了父亲关注的风筝却失了内心一直躲避的依赖,来自哈桑的依赖。为你,千千万万遍,拉米尔的生活继续着,可哈桑仍然在多少个日夜,多少个生活片段里不可否认地存在着……如果在那条街道里拉米尔呼救,如果答应哈桑的邀请,如果在石榴树下歇斯底里后将那三个字说出口,如果在风雨里将哈桑挽留下来……可惜没有如果,拉米尔对自己如此苛责!所以得知哈桑将那锁住他俩回忆的房子打理得井井有条,期待拉米尔的归来时,我内心也同样难受;得知哈桑跪着被子弹带走生命,我忍着憋住喉咙带来的痛,看着那些残骸。所以才能对拉米尔即使体无完肤也要强忍着带走弟弟的`儿子的那一刻感同身受,才能为拉米尔呼着能办签证的喜讯却瞥见血红浴缸的绝望心急如焚。

  哈桑与拉米尔将父亲分裂成两半,最终欣慰于拉米尔还是勇敢地追回那只风筝,还原了父亲。我同样也很敬佩拉米尔父亲,以致得知了哈桑身份的消息对他的伟岸与威严也未减半分。最难已提及的过往终究有一天能淡定地笑着说出来,那时终于再次成为了一个好人!

  看完之后又慌神了,久久沉浸在书中各种情节里,难以翻开另一本书。对我而言,得有一个体面的告别才能对另一本书充满期待。

《风筝》读后感4

  深深的震撼。心里憋着什么很想找个读过的人一起说。就像译者说的那样:身为人子,我很庆幸时至今日,父母仍有善良、正直、勇敢等品质教育我,虽然我时常有负他们所望。身在和平稳定的时代,身在祖国,心中竟有一份庆幸。再回头想起那些战争中的人们,我竟也只能咂舌,想跪在地毯上面朝西方为他们祈祷。我自认为我是一个感性的人。读到那些亲情、友情、爱情,有时眼里会灌满泪水。是多大的忍耐让阿里能一直在“父亲”身边数十载;多么深沉的爱,阿桑用生命捍卫阿米尔;多大的勇气,让夫妻到处内心最深的秘密。

  有那么几处让我曾经对阿米尔很生气最后知道阿里是他的兄弟,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但最后我释怀了,更准确的说我被他感染了。一如中了我爱的人的毒,那么深。阿米尔爱索拉博也是这样的'。最后我有点好奇,也许是我的愚钝。索拉博应该能原谅阿米尔吧,那个想爱他却伤害了他的男人。

  故事很真实,我的感觉。前半部分续写阿米尔在阿富汗的生活。后半部分是写他在赎罪的过程。“有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全文的转折点在拉辛汗病重,阿米尔重回巴基斯坦。

  写不下去了,二教熄灯了愿我能成为正直、勇敢、善良的人。

《风筝》读后感5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是鲁迅写的《风筝》。

  这篇文章写的是在鲁迅的故乡,二月时,大家喜欢放风筝。而鲁迅向来不爱放风筝,反而讨厌放风筝,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的玩意。而他的.小兄弟喜欢放风筝。一见着风筝就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发神。

  一段时间后,鲁迅发现了小兄弟偷偷在杂物间里,用每天捡来的枯竹想做风筝。鲁迅一把抓断一支翅骨,又把它扔到地下,踏扁了,傲然走出杂物间。

  当鲁迅中年时,看了一本书,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他才发现了当初的错误。当想去道歉时,小兄弟都已经全然忘却。

  读完后,我恍然大悟。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可以使儿童健康、活泼。鲁迅认为放风筝都是笑柄,可鄙的,在满足中毁了弟弟苦心做的风筝,但可想到这也毁了弟弟的童年乐趣,在严冬的肃杀中,场面更冷清了。中年明白时,才想起以前的愚昧、过错,想起不该毁了弟弟的风筝。

  最后,鲁迅很想向弟弟挽回曾经的过错。他想了很多办法,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和他一同放,但是,早已有了胡子的兄弟俩还能回到童年吗?鲁迅又想,等弟弟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啊!”心才轻松了。可是,弟弟毫不记得当初的事了。

  现在,儿时的回忆,带着悲哀印在鲁迅的脑海中,严冬,给作者寒威和冷气。

《风筝》读后感6

  《理想的风筝》,光是念题目,就有着新鲜而深刻啲涵义。

  每個人都有理想,這裏啲一位老师少了只腿,可他不气馁,把理想系在风筝上,越飞越高。他一個瘸男人,比躺在病床上埋怨着自己的腿的人强多了。身为老师,瘸了是非常麻烦的。也许,他的理想是好好当一位老师,那么,他的理想系在了风筝上,每次都特别的高,飞得特别的好,他的理想离他根本就不远了。

  圆木仗是他的好助手,没有它,刘老师不可能那么那么的伟大,说不定沒了它,刘老师就还在病床上呻吟呢!那在现实中,这根拐杖就是我们精神的支柱。刘老师瘸了还能这么的精神,我们呢,四肢齐全,可对自己的理想根本就没迈过一步,对吗?

  也曾试过把理想系在风筝上,让它飞高飞远,让自己的理想靠自己走,自己向理想走去,可却没有达到:我写过一封书信,上面的`内容是忏悔,要自己好好学习,相当于计划表,可当我想做这件事时,却身不由己,不由自主地把它给撕了。

  我实在想不通,刘老师的理想率已经少了一大半,他却能挺过去,而我,懒惰得连自己条件充足了还不知足,还跟自己的理想怄气,我真不应该呀!

  但愿我自己理想啲风筝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有了曲折挺胸抬头;骄傲了,自己改过;飞高了,永不知足!朝自己的理想飞吧!!

《风筝》读后感7

  早上听书的时候,点开的是《追风筝的人》,这是一部很早就听过的书,但一直没有去看过,只知道大家对它赞誉有加,而我还一直以为是本散文书,今天一听才知道是小说。

  花了半小时听完之后,最大的`感触就是五味杂陈。

  书中说的是两个身份悬殊的小伙伴,他们一起长大,一起放风筝,不同的是其中一个是少爷,一个是仆人。仆人哈桑对少爷拉米尔是唯命是从,为了他什么都愿意去做;而相反的,拉米尔则更为懦弱一些,看到哈桑为他捡风筝被打,却选择了无视与逃跑,后来甚至要父亲把哈桑赶走,因为他无法正视自己内心的自责。

  后来因为战争,拉米尔和父亲达到了国外,只到有一天他重新回到家乡,得到哈桑已经去世了,而他的真实身份,其实是拉米尔同父异母的弟弟。

  因为愧疚与赎罪,拉米尔把哈桑的儿子带回了家,就像哈桑曾经守护他一样保护着那个孩子。

  在这本书中,我被哈桑的真诚与朴实所打动,可我们每个人内心似乎都会有像拉米尔那样的懦弱与自私在作祟,好在知道真相的拉米尔终于选择了勇敢面对,这也是对于我们的一种启示。

  每个人都有可能会因为胆小或者其实一些内在的因素选择做了懦弱的事,其实最为受伤与备受谴责的还是自己,而最终能够救赎自己的还是自个本身的选择。

《风筝》读后感8

  今天,我们学了《纸船和风筝》,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一天,它们为了一点小事而吵架,山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飘流的小船。最终小松鼠再也受不了了,于是小松鼠就放了一只小船,上面写着:“如果你不嫌气的话就和好吧。”小熊看到上面的纸条高兴地笑了。

  国庆节放假的一天,我和我的好朋友陈晨一起去了小沟背游玩,那里的路都是石头路,很难走,而且一跑脚就会很疼。我的好朋友陈晨不怕疼,她跑的很快,她看见我跑的`慢就说我:“小笨猪。”我很生气,就说她一句:“你也是小笨猪。”就那样我们吵了起来。这时妈妈说我们:“你们两个都是好朋友,不要再吵了。”我想以前快乐的在一起玩,现在吵着架一点也不好,我就主动和她和好了。我说:“陈晨,我们再也不吵架了。”陈晨高兴地笑了,我也高兴地笑了。我们手牵着手唱着歌,跳着舞。

  这篇课文让我明白了,不要因为一点小事而吵架,破坏了好朋友之间的友谊。要珍惜友谊,相互谦让。

  

《风筝》读后感9

  《风筝》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自己儿时残酷地将小兄弟的风筝弄坏的事情。鲁迅先生的本意是通过这件事来揭示旧的伦理道德下的社会面貌,从“我”对兄弟家长式的管理,反映出神圣的.长幼尊卑秩序是何等残忍,愚昧无知。

  或许,我的理解力可能还没这么强,读完全文,我首先领悟到的是:不要扼杀儿童爱玩的天性。几乎每一个儿童都爱玩游戏,而几乎每一个大人都极力反对儿童玩耍,鲁迅先生另一篇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可见一斑,不仅是古代、近代,连当代也有这样的事,甚至更“昌盛”。就拿我家从前住的那幢大楼来说,三天两头就听见琴声,不是提琴,便是钢琴,还有古筝。我还经常听说三四岁的稚童围棋下得如何出神人化。我真不明白,难道有那么多的莫扎特、嵇康……在我们身边吗?难道他们就没有想过亲手扎一只风筝,让它在蓝天下遨游吗?难道没有人敢站出来,稍稍反抗一下吗?难道中国的下一代需要那么多音乐家与优秀棋手吗?这样看来,鲁迅那位瘦弱的小兄弟还是很自由,很勇敢的呢。

  我真想告诉天下的父母们,不要扼杀儿童的天性,留一些时间给他们放风筝吧!

《风筝》读后感10

  阳光透过窗户洒落到我的书桌上,我正惬意地欣赏一篇精美而又质朴、短小而又令我久久难忘的文章,它就是苏叔阳写的《理想的风筝》。

  这篇文章讲了作者的引路人刘老师的故事,文中的刘老师左腿被截去了一半,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是以更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它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感悟,如一个大锤,不停地敲击着、震撼着我的心灵。

  文中的刘老师虽然失去了左腿的下半部分,但他却说:”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甩掉一条腿的。“我读了这句话,心里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心酸之余,不禁感叹道:能说出这种话的人,该有多么坚强的意志啊!

  刘老师热爱制作和放风筝,他不在意自己的腿脚不便,总是坚持要享受亲手将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字里行间,无不透着刘老师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上天给他按下了暂停键,让他无法享受奔跑的快乐,但他却让风筝载着理想飞向天空,迈出了最美的步伐。读了这篇文章,刘老师的身影在我的脑海中久久浮现,他顽强的意志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相信,刘老师会永远活在我们的记忆中,我永远都会将他放在我心里最明亮的一角,在我遇到坎坷、遭遇挫折时,他会引领我走出低谷。我能看见,他有一只无形的手,指引我和千万个读者走向前方,看见光明。

  读完这篇文章,我看见窗外的阳光更加灿烂、明媚。

《风筝》读后感11

  胡赛尼的笔触总是充斥的细碎的温暖柔情,但在战争的背景下反而格外残酷。看他的书,我会庆幸自己处在和平昌盛的国家,他的文字让直剖战争的血淋淋。

  说说这个故事吧,关于忠诚与自我救赎。哈桑是完美的,他忠诚可靠,质朴善良,宽恕所有的恶,在阿米尔多次背叛他后,还能为他千千万万次,这是他一生的.诺言。完美的善与温柔总是被迫接受残酷的结局,每位作者似乎都喜欢通过打破美好来逼迫我们反思,在伤口撒盐,让我们谨行慎言,珍惜易碎的温情。

  反观阿米尔,他一直是一个幸运的人,一路上一直有人愿意为他千千万万次。童年父爱的缺失导致他善妒又懦弱,始终不敢迈出脚步,不断推卸责任。但他心底仍然封存着最初的善,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所作所为,在人至中年终于选择了一条自我救赎的道路。越过枪林弹雨去拯救一个生命,在满目疮痍的故乡,在千疮百孔的道路,他最终愿意反思过往,重归正道。拉辛说,“这里有一条重做好人的路”,他走到了。

  总的来说,这个故事不是一个让人开心的故事,阿米尔兜兜转转了几十年,终于勇敢地正视自己的所作所为,然失去的终究无法再回来,这就是现实,一步错,步步错。还好,还有值得你为他千千万万次的人。

《风筝》读后感12

  看前半部分的时候,我好几次看不下去,阿尔米的懦弱和对待哈桑某种扭曲的心理,让我深深的为哈桑感到悲哀,想把书给扔了不看。

  直到他开始寻找哈桑的儿子并开始为之改变的'时候,我才真正有了看下去的动力。人一旦犯了错误,似乎有三种选择方案,一是逃避,把这个错误永远的压在心里,任其发酵,但似乎结局并不美满,那就是每每午夜梦回时,都会受到良心的谴责,随着时间推移,这份谴责会越来越深;二是把它不认为是一个错误,把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变成自己这样的人,但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只会让自己变得更加疯狂,更加痛苦;三是把这个错误纠正过,尽自己最大的可能把原本弯的道路纠正过来,这也许会很艰难,但至少能让良心受到安慰,自己能一夜好眠,这也是唯一能让自己重新变成好人的道路。

  战争受苦的永远是那些最底层的人民,而伤害最大的则是那些还没来得及长大的孩子,他们没有自我保护能力,没有形成完整的人格,时常面对人性的丑陋,却很难碰到原本和平世界里h的善良,当他们觉得世界都是黑的时候,他们要么选择死亡,要么选择成为黑暗中的一份子。

《风筝》读后感13

  一个好的作家,总是把各种细节描写的特别吸引人。最吸引我的,每次都是阿米尔的心里描述。

  追风筝的人,每个人都在追风筝。表面上,是在指哈桑在风筝大赛时是追风筝的人,是为了不起的高手。风筝还代表着哈桑和阿米尔的感情,他在追逐风筝的`同时,其实是在追逐情谊。

  阿米尔和他的爸爸,一生也都在追风筝,他们则追的是内心的救赎。爸爸对阿里和哈桑的愧疚,所以,他在不停的做着慈善来弥补愧疚。阿米尔,追风筝晚了一些,虽然一直在内心自责着,但是另一方面他又会为当年为哈桑做的行为找借口。一直到确定要解救索拉博的时候,他才开始,真正的追风筝,内心的挣扎才真正的像风筝一样高飞,得以解脱。

  结局,是我想看到的,我更想看到的,其实是哈桑也能活下来,能亲自听到阿米尔公开承认他们的感情,不然,哈桑内心其实也一直困惑难过吧。最后希望索拉博可以和阿米尔敞开心扉,开心的生活下去。

  喜欢哈桑,单纯,为友情而战。喜欢阿米尔的爸爸,虽然犯过错,但是一位真正的汉子。喜欢阿米尔的妻子,善良g敢做敢当敢爱敢恨。

《风筝》读后感14

  我特别喜欢风筝,喜欢拿风筝在草地上奔跑,欢喜地看着它在广阔的蓝天上自由自在飞翔。我对风筝有着一种由衷的喜爱。但是你可知道童年时期的鲁迅对风筝却是十分厌恶的。他认为风筝是那些没出息孩子的玩意。那时的少年鲁迅有一位约十岁的小兄弟特别喜爱风筝。一天,他看见后园的角落里孤零零的`躺着一只撕破了的蝴蝶风筝,便小心翼翼地拿起,细心地把风筝补好。正好路过的鲁迅看见了,不仅把风筝的翅膀折断,还将风筝狠狠地掷在地下,踏扁了……当他们离开了多年后,鲁迅已是中年,他偶然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籍,童年的往事唤起了他的回忆,原来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想到这里,他心里涌起了一股愧疚,心也仿佛成了铅。

  看了《风筝》这一本书,我马上联想到了自己的生活。由于父母对于我们有很高的期望,所以从小就对我的要求十分严格。每天放学回家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写爸爸出的练习题。稍大了一些,就帮我报名参加了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我每天的业余时间几乎都在公交车上来回奔波。有时我真想快些长大,好脱离这样的生活。

《风筝》读后感15

  毕业以后的三年里,从来没有忘记过读书,有的时候可以在书中看到我自己,随着书中情节变换,心情随之变得喜悦或是忧愁,但是合上书本的时候,一切都又回复了平静,我喜欢这样的感觉。

  最近在读《追风筝的人》,终于读完,泪流了……

  故事的.情节,我不再说了;故事的笔触,也不再表述了;故事的结局,不再评论;故事的巧合,不再追究。

  我想说:

  我为哈桑和哈桑儿子索拉博的懂事,感到心疼!

  我为阿米尔的坦诚感到震惊。

  也为阿米尔和哈桑感情的真挚感动!

  也为阿米尔最终找到了索拉雅感到欣慰。

  毕竟都有各自的归宿。

  读到索拉博自杀的情节,眼睛有些模糊了,因为是我不想看到的。或许他的行为感动了“真主”(不知道是否存在),最终结束了从前的生活,人生的轨迹才得以转变。或许在冥冥之中,人生是规划好的,但是没有谁是被注定的,不是吗?

  读完这本书,忽然想到一位朋友,一个懂事,给我说出埋藏心中数年的事情,我感动。可是又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形容,除了心里的感动,我还能说什么呢?也唯有在心底深深地祝福,祝福历经磨难的人有个好的归宿!快乐健康地生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