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

时间:2023-07-23 09:56:13 读后感作文 我要投稿

(精)《目送》读后感15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目送》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目送》读后感15篇

《目送》读后感1

  第一次接触《目送》还是高二那年,那时候与父母的关系几乎降到了冰点,叛逆、网瘾、成绩下滑、争吵不断。无心学习便看起了闲书,书里面的文字像有什么魔力似的,呆呆地望着书本,眼眶不禁湿润了起来,第一次因文字流泪。

  那时候父母长年在外务工,只为提供我和我姐姐的学费,只有年底才能见上几天,初五六便得动身去工厂。小时候的周末或是暑假,爸妈总带着我和我姐干农活,插秧,打稻谷亦或是砍柴,采蕨菜。那时候总抱怨很累,却不知那便是家的滋味。而如今呢?似乎以及感受不到家的存在,每到放假时,看着校门口接学生的家长,总在想我的爸妈会不会出现呢?那时候有家长给同学送零食、衣服之类的,我总是一个人呆着角落。总是不断的问自己:我做错了什么?为什么我没有陪读的父母,似乎只有在游戏中我才能忘却一切,在那里都是公平的。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是你和她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我似乎连目送他们离开的.机会都没有,总是在睡梦中时,他们便背起行囊远赴他乡。而我也无数次被教育懂事、听话,理解父母,可谁又理解我呢?也正是目送让我感受到直击人心的文字力量,也让我对文学着了迷。

  辗转匆匆,先前的那一本《目送》被我弄丢了,如今要毕业了,又买了本新的。父母仍在外务工,他们也依旧唠叨,让我存钱买房,娶媳妇...殊不知母亲的头发已经斑白,父亲总是腰疼。在他们眼中哪有什么“望着你的背影渐行渐远,用背影告诉他们不必追。”母亲总喜欢“出尔反尔”,高中那会儿就说等上大学就不管我了,进入大学时说毕业了就不管我了,如今毕业了还有管我找什么样的工作,买什么样的房子,就算这些都达成了,她也会想办法制造羁绊管我。

  我多想告诉她:你只需要目送我长大,你才是自己人生的主角。可似乎他们也听不明白,做不到。因为他们一生都在追逐孩子的背影

  去年年底,和姐商量给父母买养老保险,计划着有时间带他们去旅游一趟。记得过年给他们买了一双鞋,他们一边抱怨我乱花钱,一边不忘数落鞋子不好。总说他们的眼光才好,买的东西多么物美价廉,而我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倘若高中时期的我定会跟他们挣个高低。而如今我也学会了“出尔反尔”,嘴上应和着他们不再乱花钱,心里总想给他们带来更好的生活。

  《目送》对父女母子关系总结诚然是对的,可真相是如此的直击人心。父母一直在追逐我成长的背影,而我也做不到只是目送他们老去的背影离开,用尽全力,去抓住那终将离去的背影。

《目送》读后感2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像掷入湖中的石子,荡起层层涟漪,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龙应台――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支笔,我也曾读过她的《野火集》,面对社会,面对国家,她的文字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直捅无数人的虚伪、懦弱。面对家庭,面对亲友,她却表现出极其温柔婉转的一面,如微风拂过麦田。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一本《目送》道出了人生无数的悲欢离合。目送儿子的长大,两颗心愈冷愈远;目送父亲的逝去,再无人遮风挡雨;目送母亲的衰老,美好回忆渐渐埋没;目送兄弟的背影,时间不允谈天说地……这本书像一碗胡辣汤,融合了无数的酸与辣,流下了无尽的泪与汗。

  作为母亲,作者目送儿子长大,由百般依恋到再也抓不住,彼此的谈话越发生硬,每一次离别时所期待的回头也很难盼到。母亲的心渐渐落寞,饱含着深沉母爱的心再也没有机会表达。

  作者的无奈,忧伤,令我动容,不知我对父母的哪一次顶嘴,哪一次冷漠,曾让他们心情灰暗,泪流满面呢。他们看着我一次次长大,一次次获得成就,在他们欣喜若狂的外表下,又掺杂着几丝无奈与心酸呢。

  作为儿女,作者目送着父亲渐渐逝去,母亲渐渐衰老,那令人眷恋的,也曾令人厌烦的父爱母爱啊,一去不返了:或许在那一道道皱纹爬上他们的面颊时,或许在一根根白发渐渐代替了他们的黑发时,或许在他们的背影逐渐单薄,渐渐佝偻时……

  总之,他们那颗爱意充沛的心,也会爱到无力,爱到枯竭。此时,他们就像儿时的我们,需要被爱。读到这,我才知道,原来我们和父母相处的时间早已进入了倒计时,每一刻都是不可多得的'珍宝。待到后悔莫及时,又岂是泪水可以挽回的。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这一句感慨,触碰了我内心最脆弱的屏障,眼泪顷刻奔涌而出。

  成长的道路上,有许许多多的人分道扬镳,即使再见也陌生了,有的人或许还在你身边,但终归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离开。我们能做的,只有珍惜相聚时的每一刻,将美好铭记于心;重视每一次离别——人生的无常,使得每一次都可能是最后一次。

  我们总归要面对只身一人,或许会惊慌失措,或许会孤独无助,想想那些真挚的情感吧,它们会鼓励你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目送》读后感3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题记

  目送亲人远去,目送时间流逝,目送历史苍茫。

  龙应台的《目送》,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是淡淡的文字。生活中的琐碎那么真实,文字中带着真情。她的文字如青草,带着清新,扑面而来;她的文字,似灯塔,散发着光茫,照进心房。龙应台写尽了幽微处最颤人心弦的那种感觉。读起来,赏起来,品起来,悟起来,让我的心跳也充满着共鸣的激动。

  看着龙应台的一次次目送,想着自己与父母的一次次目送,突然发现,自己对父母有着如此之多的亏欠,惟有珍惜才不枉他们对我的一次次目送……回家的时候一句“你们开车小心一点!”妈妈告诉我,她和爸爸都会感到很欣慰,觉得我懂事了,长大了。就这样一句很普通的.话,在我父母的眼里。却觉得我包含着许多的关心,每周日下午都是这样,看着汽车远去,看着彼此的身影从对方的视线中变小,变小,直到消失。现在,我才发现,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在变老,而我,在长大。目送,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都明白,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长,最后一次的目送却是永别,那么,你就更应该善待父母,这样当你一次次面对背影的时候才会释然。佛说前世500次的回眸才能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那么,遇见你们还成为你们的子女,我又得回眸多少次呢?总认为我的人生之路漫漫,所以几度任性地挥霍,时常惹你们烦心,偶尔让你们气愤不已,有时令你担心,又有时使你万愁莫展,当不懂事的我将你们的关心与爱拒之门外时,你们却在原地等候不曾真正远离……

  不管你父母知不知道,你都要告诉他们;真正的爱我们,是让我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因为“有些事,只有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爱我们,就让我们自己去体验,就让我们自己去解决,因为有些路,只允许我们一个人走。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说我们之间的缘分只是不断地目送背影,我说这短缘后面是我们自己与父母彼此之间都不知道的,深爱。

《目送》读后感4

  在一个寂寥无声的夜晚,我拿出一本书,翻开有些泛黄褶皱的纸张,触摸书上的一字一句,是作者情感的写照,是生活的点滴,更是带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

  当她的作品引领我在缤纷的情感世界细细品味时,我再次融入到作者的心境中去。她的文字像涓涓细流般,静静的流淌。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却能深入读者的心灵,朴素的言语中透露出的是身为一个平凡人的她如何去感慨这世间喜怒哀乐,文字平实却有着深深的寓意。似是和一位故交娓娓的讲述着自己的经历……

  这是我第二次读《目送》了,确切的说是第一次认真的读,这是一篇读后让我有些酸楚和落寞的文章,龙应台在文章里的每一种感觉都撕扯着我的心,直叩着我的灵魂。每一句话都值得发人深省,每一个字都值得回味留恋……

  《目送》由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当我读到“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时,我的心有种难以言喻的痛楚!继续阅读“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我的心再一次颤抖,也是在追问未来的'自己,或许将来的我会选择另外一种方式?“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一个人听音乐。”每每看到这里,我总是隐隐下定决心,坚信自己在长大后可以关心自己的家人,给予他们晚年的温暖。但是,真的只是在长大以后吗?有时,我因为一些小事和家长起冲突,“解释”却迟迟不来。于是将自己锁在一个封闭的盒子里,又试图从缝隙里找到那些没来得及被我维护的爱。矛盾的我也许和作者的孩子一样,那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的长大,在“幼稚”与“成熟”间还缺失了一个机遇。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我想,任谁看到这样的文字,都不免在心里发出一个共鸣的震颤,包括我。

  就像现在的我,徘徊在对过去的缅怀与回忆,和对未来的期盼与憧憬之间。但我觉得,我会选择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吧。尽管以后的生活里会迎来太多太多挫折与苦难,或是作为一个平凡人过完风平浪静的一生。我都会勇敢去面对,追求最真实的自己,肯定最好的自我。

  我从书籍的世界里脱离出来,那鲜明有力的字句还在我的脑海里回荡,熟悉的书籍、笔静静地躺在洁白的书桌上,柔柔灯光散落在四周,待耳机里的一曲罢了,新的希望与黎明一定在不远处显现。

《目送》读后感5

  龙应台在《目送》中表达了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书中,龙应台写父亲的死亡、母亲的衰老和失智;写对父母的怜惜和体恤,写兄弟携手共行,儿子的离别,朋友的牵挂;还写出了自己的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个人的走路、赏树、观鸟、拍照、生活等。从牵着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满满的亲情,到青春后期孩子与自己渐行渐远的背影;从陪着年迈母亲如带着女儿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龙应台娓娓道来。

  我想人生也就是这样,要面对至亲的离别,要直击死亡。也会迎来婴儿的诞生,感受生命的奇妙。我们年少时,往往听不进父母的话,而父母永远不厌其烦的说:出门要小心,饭要吃饱。日复一日目送你出门,希望你好好的活着,而总有你会成为那个目送的人。这就是传统中国文化中最感人的地方——亲情。父母给孩子的是贱贱的爱,不求等价得到回报,不求儿女能铭记在心里,源源不断无条件的.付出,因为他是你的孩子。

  《目送》开头的一篇写了生命中两件“小事”:儿子十六岁到美国当交换学生,在机场,她看着儿子通过护照检查、进入海关,背影倏地消失,没有回头;多年后,她父亲在医院的最后时光,她又看着轮椅上被护士推回房的父亲背影。通过这些事,她开始理解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和“舍”,并在文中写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样的感悟,既有遗憾,又有坚定,动情之处,让我们的心也跟着拨动。

  这本书还是龙应台人生一个阶段的心灵状态。父亲的逝世让她体味到人生如同“暗夜行山路”。在父亲去世前,50多岁的她从未经历过任何至亲的死亡,这跟她台湾“外省人”的身份有关。作为从大陆到台湾的移民,除了父母兄弟,小时候的龙应台没有其他家族亲人,因为这一背景,她对许多“人生基础课程”的学习有着严重的时间上的延迟。此时,写父亲时,父亲已经走了;写母亲时,也即将目送母亲离去;写与孩子的关系时,看到的是他们永远用背影对着自己。龙应台说:“人生走到这样的年龄阶段,是四顾苍茫,唯有目送。”

  看完这本书,我不禁有些感叹,但这就是生活。幸福快乐是一部分,悲伤无奈也是一部分。过去的已成历史,逝者如斯也,而未来也无从知晓。所以我们要活在当下,只有今天你能确切把握。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刻拿到的将会是怎样。

《目送》读后感6

  我一直喜欢龙应台,像她一样笔锋犀利的作家太多太多,但能够如她般理智客观的却太少太少,那时候读到她写“不要以为你是大学教授,所以做研究比较重要;不要以为你是杀猪的,所以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也不要以为你是一个学生,不够资格管社会的事”,崇拜到不行;后来看到她的照片,并不漂亮的中年女人,结合她那句“我的人生里没有那么多时间与精力去揣测别人对我的看法与评价,该做的事太多了”,便觉得,她一定是将所有的精力都化作了那些睿智的文字,所以才会那样的苍白干瘦。

  然而等到我读了《亲爱的安德烈》,却发现,这个笔锋强悍的女子,竟然也可以那样的温柔婉转。所以当《目送》的集子出来,便毫不犹豫的买了,这段日子里,一直是我的枕边书。

  《目送》共收录了七十四篇散文,里头写的多半是亲情,父亲、母亲、儿子、兄弟……相伴的快乐;选择的痛苦;放手的无奈,笔触淡然而情感深邃。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繁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读完这一段时,蓦地有些气短,觉得不能往下翻,就停下来,靠在枕头上想一想,想着想着,便记起少时读过的课文《背影》,朱自清在里头写到父亲翻过月台去买橘子,“父亲是一个胖子”、“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小时候读这些,语文老师大赞的“描写到位”、“感情真挚”只是应付考试的笔记,实情自然是一团糨糊,可现在再回想,却仿佛瞬间醍醐灌顶,开了窍,只是随意这么一想,都觉得眼泪有流下来的趋势。可见是真的长大了。

  或许,每个人都会犯下对父母态度不好这样的错误,工作累了、汽油涨了、被老板骂了……不能对老板发作——他会炒你鱿鱼、也不能对路人光火——人家没准会揍你、至于证监会发改委什么的.,人家会理你才怪;于是在心里淤积起来,窝上一整天,遇到爸妈的关心便一股脑儿的发泄出来。

  其实,大多数的时候,发泄完了,紧接着就是后悔。可后悔完了,有几个去道歉的么?

  爸妈又没错,若说有错,那最大的错,大约就是把你生出来,然后一边把你拉扯大,一边还要受气挨骂。而你之所以这样有恃无恐,是你吃准了,他们是唯一、不、唯二、不会不要你,不会离开你的人。

  然而,人都是要离开的。

  真的到了那一天,大概就是那句大俗话说的,哭都来不及!

  我把《目送》放在床头,每天空下来就翻几页,反省一下自己今天是不是又对着父母大放厥词了。

《目送》读后感7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

  《目送》是思考着生与死的人生大问题,在写父亲的逝去、母亲的垂老、儿子的远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进的同时还写失意、失败、脆弱和放手,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目送》可以说是龙应台先生(注:德高望重的女士可以称呼为先生的)一生的别离之作。看着本书的时候我感受到她对别离的每一次阵痛和无奈,世间上不是什么都可以用文字表达的,并不是说表达不出,而是我们自己无法正视那深埋与我们内心深处的苦楚和悲伤,但先生却这么做了,我想她应该是一个很勇敢的人吧。

  《目送》的第一章是讲的就是她的孩子,在第一篇里我能感受到先生对别离的不忍和一种无谓的反抗,但在最后的时候先生释怀了,开头引用的那句话就是最好的证明。其实中国人还是很抵触这种别离的,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就一直都是圆满的,完满的,不可以留下任何遗憾的,但这是不可能的。这让我想到了现在很热门的电视剧《小别离》,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我们的生活就是一场又一场渺小而盛大的别离,我们在与稚嫩别离,时间别离,记忆别离,还有和我们的至亲至爱别离,我们最不情愿的别离其实就在我们自己身边,从未走远。

  别离这是一个很宏大的词,它包含了我们很多的.情感,因为我喜爱所以我们无法割舍,孩子是母亲的心头肉,可对于孩子的别离是最现实,最残酷的。或许在前10几年,他会在你的怀抱里,但后几十年他们不再是我们的私有物品。他会出门求学,人类发现真理,在人类对未知事物的好奇的催使下他们去寻求真理,或许在离你很近的城市,也可能是超越数千公里的地方,也会是地球的另一半,这是一次短暂而又让人折磨的别离,就像战争的前奏一样。然后他会得到爱情,会被这种因为繁殖带来的情感冲昏头脑,这是你们生命中一次很盛大的别离,这种离别会是一种长期但却幸福的。最后就是我们的死亡,我们永远战胜不了时间,时间就像沙漏,它使我们流失着我们的生命和一生的美好,这是一次永恒的别离,也是战争的结束,用我们的古语就是“阴阳两隔”,你只能在充满救赎的地方为他祈祷。别离或许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无法去面对这些我们所喜爱的一切慢慢流逝,然后殆尽。但我们不要悲伤,真的,我们的别离随时都会到来,我们要做的就是放好我们的心态去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别离,也要教会我们的孩子如何面对这世上的别离。

  学会别离,我们不为别离所困,活出倔强的自我。

  学会别离,我们才能活的精彩,活的铿锵。

《目送》读后感8

  读《目送》这本书的时候我不得不怀着一种沉重的情感,不得不说,其中看似平凡的字里行间,却是蕴含了龙应台对于人生对于两代人之间关系的感悟,读起来令人忧郁却又无奈。

  这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书,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目送》这本书中的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同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尽和决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开头时,其中引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来告诫我们要时时留意生活中的美好,抓住转瞬即逝的生活,人生以及……这一切。

  我看华安小时候,龙应台看着他的背影,目送他进入幼儿园;十六岁出国时,龙应台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的回头,但是他,没有。只留下了背影。二十一岁后,在同一个大学,却同路不同心,只留下背影,背影,一直都是背影,结合在一起构成整本书,最令人心痛的一句话:

  我慢慢的,慢慢的`,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她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愈行愈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头,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的转弯处,并且用他的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这段文字初看时令我落泪,虽说平淡,但其中那种落寞、无奈的情感却无论怎样都抑制不住。

  而后,又借此联系龙应台的父母,她突然发现,父母于自己,便如自己于自己的儿子,一代一代,循环往复,接连不断,令人更加心塞。

  父亲的去世,在火葬场,龙应台忽然发现自己总是在暮色中坐上飞机,发现自己也是常对父母以背影。在母亲失忆后,她经常陪伴母亲,如当年母亲带自己那样带母亲,这才发现对于父母是多么的爱,不由使人潸然泪下。而在飞机上,龙应台看见一位老人后想念起自己的父亲,想看若有机会与父亲在一起她会怎么做,以前每一个细节、点滴,无比细微,让人身临其境。很明显地可以看出,幻想过很多次。可以看出,她是多么思念父亲,多么后悔从前。

  读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孩子为了自己的长大,总会逐渐疏远父母,而在经历了很多,成长之后,才发现自己是多么依恋他们,因而后悔,而大多为时已晚。一代一代均是这样,如同因果报应的循环,令人心痛。

《目送》读后感9

  龙应台女士是我很喜欢的一位作家,喜欢他叙事的方式、很细密的用语、以及文章中缜密的心思,读它的书总让我有无限的想法,总让我灵魂在心灵深处摆汤,一面读著书,也一面思考,是否有哪里和我的生活中相同? 所以这次选了很喜欢的龙应台的作品—目送,为我的阅读主题。

  时光,是停留还是不停留?记忆,是长得是短的?一条河里的水,是心的旧的?每一片繁花似锦,轮回过几次?

  一开始觉得要批判这本书实在很难,母子的亲情哪有批判的馀地? 後来,当我在一次的仔细阅读,很惊讶的发现,这一次的阅读是一个很大的收获,以前的这本书,在心中是惊不起多大的波澜的,而现在,读完这本书,种种思绪却纷纷如潮水涌入。上了大学之後,离乡背景之後,对於一切的'观感都变了,对父母的爱也不再认为是理所当然,很珍惜回家的时光,对於父母,总觉得对他们亏欠许多。

  其实这本书中常常说的是父母对子女离去的叹息,可是,子女也和不是如此感叹?因为有自己的命运,不得不离开家乡,离开父母,我们身为子女也是如此失落,常常在夜半人生尽绝时,默默的流下思乡的眼泪,每一次回家,都觉得父母为何以如此衰老?为何父母也是如此的渐渐离去? 总是为了不让他们担心,让他们觉得自己过得很好,游子在它乡为了自己的梦想努力,总是在告别时微笑的说再见,在上车时独自在心中流泪。

  想讨论的第一点,这本书可能是叙述著父母的情感,以她有个倔强的青春期孩子做对比,却总忘了,世上多少孩子,有多少人是如此的目送父妈妈的离去,对於孩子,那更是痛苦,又有多少人曾如此公开的表明孩子的想法? 我知道有一些书有类似的想法,但是通常被归类为心理教育用途去了。相信有许多人和我一样,每次回家,最不忍心去面对的是父母又更白了的头发,而父亲因为工作产生了无尽皱纹的双手,每一次回去总是担心,是否他已渐渐垂下的肩膀也洩漏了她的苍老。

  每一次返家总是仔细的为他涂上层层的护手霜,因为平常的他总觉得,手已经有了厚厚的皮涂上去也是没用,所以我只是默默的希望,至少在我回家的时候,他辛劳的双手可以不因冻伤龟裂,其实我一直明白,我们常常在目送著他人远去,可最不舍的也是自己的家人,子女总是知道父母对目送自己的背影感到不舍,父母却总是不知道,目送著他们渐渐老去的子女,心中也有著不少於父母的不舍,子女离乡了,总会有回来的一天,而父母老去了呢? 却是再也换不回的了,所以既然名为目送,龙应台女士想必也曾经目送著自己的父母目送自己离去,是否,是否这种感觉已经随著年龄增长而渐渐消失了?

《目送》读后感10

  一本龙应台的《目送》散文集,捧在手上不算厚重,但细细阅读后,书中的内容却重若千斤,令我感触良多。既然我们生命中那些“目送”——至亲至爱的渐行渐远,甚至离去,都注定是必然,那么行孝更需要及时。

  自古以来,孝就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而及时行孝更是当今社会人们所必须学会的。

  及时行孝,是指孝顺父母不能等,一些于心底许下 “对父母行孝”宏愿的人,总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衣锦还乡再孝敬父母,从容尽孝,可是他们的千算万算却没料到父母已经等不及那些 “来日方长”了。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那位20xx《感动中国》人物——背着母亲去上班的陈斌强老师。他用感人至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及时行孝的含义。

  他如此说道:“小时候,妈妈总是用一根布带背着我,现在,我用它来背着妈妈,妈妈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已经不记得我是谁,但她知道我对她好,我也知道,不管怎样,她仍旧是我的母亲,她说要和儿子在一起,于是我就用那根比我年龄还大的布带,将我和妈妈紧紧地绑在一起,背着妈妈去上班。”深夜一点帮助妈妈上厕所,五点到六点给妈妈穿衣、洗脸、喂饭,再去上课。陈老师也有孩子,可他认为,给孩子的爱,孩子可以理解,孩子也可以等,而妈妈却没有时间等。这岂不是一场 “孝更绝伦足可矜”的目送?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有孝的意识,更别提及时行孝了。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其中第18条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也就是被大家通俗地理解为:“常回家看看”。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宛如沙漏悄悄流逝,让我们从懵懂变得成熟,也让深爱着我们的父母额上眉梢刻上岁月给予的沧桑痕迹。如果说我们对父母的爱是一泓深泉,那么父母对我们的爱便是一片汪洋;如果说我们对父母的'爱是一株绿杨,那么父母对我们的爱便是一片茂林。既然知道光阴似箭,为何不珍惜与父母朝夕相处的珍贵分秒?既然知晓,我们又怎能不及时行孝呢?

  纵使我们都可能逃不过生老病死的轮回,我们都可能无奈心酸地面对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但是,我们可以在再多的遗憾和不舍下,凝住泪光,用充满爱意与释然的眼眸,去目送那些我们生命中最爱的人,去目送那些我们今生今世的难得缘分。

  生命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是必然。而目送所教会我们的是:行孝须及时,且行且珍惜。不要为“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而懊悔。

  珍惜现在。

  珍惜每一个相处的朝夕。

  珍惜目送的缘分。

《目送》读后感11

  《目送》是龙应台的一本书。《目送》记录了作者经历很多事情写下的感受,宛妙的文笔让读者心旷神怡,几乎每篇文章都附上了一幅精美的图片,在它们的帮助下,文章更加有了意境。

  本书以目送名,而这本书的第一篇散文就叫做“目送”,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告诉我们,不论是父母还是子女一场,最终都只能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改变不了的缘分。分离时,只有小小的,无法独立的孩子才会对持续依赖着的'父母恋恋不舍,不断回头,而若孩子长大了,就一定会坚决地最求独立,厌恶家长百般重复没有文采的唠叨,我也何尝不是如此呢。

  自大约小学一年级,我就爱上一个人做事,不论是写作业、弹琴、画画,还是去公园、上学校,厌恶家长每隔几分钟就走到我的房间门口,使劲地推开门看看并大声质问我在干什么,讨厌每一次都被“会有坏人”的借口限制着无法一个人走出家门。记得小时候每一次被大声质问,我连头都不抬地以同样的分贝:“我都说过一万遍了不要看见了还问我,就是爱省钱不去眼科医院看看,倒好意思天天浪费我的心情让我回话!”

  可是现在想想,那时家长的心情其实和龙应台在文章中一样难过,一样无奈吧,即使吃力不讨好还是一直坚持着“监督”这项任务,家长的心理承受水平真的是很高的,我对他们有了一丝丝的敬佩。不过,现在的我恐怕没有办法真的真正理解作者和家长的心情吧。

  在本书中,也有提到老人,例如龙应台的父亲,被没收了车钥匙后再也不乘车出门。后来的病也来源于这件事情,让龙应台十分后悔。其实我觉得老人,对于某些他所注重的地方是很敏感的。

  记得有一次,外婆从上陡门坐车送了些菜过来,正在和老妈说一些煮菜的事情,我从补习班回来,让弟弟帮我开了门,进了屋。那时我看见外婆和老妈在厨房津津有味地聊着天,看见了也就不好插话,路过客厅时,只和沙发上闲着无事的爷爷奶奶问了声好。之后,我也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可之后不知过了多久外婆和我谈心时居然说起这件事,竟对我说那时我看到了她没有问好,她有多么生气多么伤心,过了这么久仍然耿耿于怀,并且解释因为那件事她赌气再也没有来过。

  我小的时候,是外婆一手拉扯大的,直到后来出了一个什么事情,我来到母亲家居住,所以或许,在外婆的心中,我们的情感是一定要有个什么表现的。

  我们年轻人的观点,和老一辈,老几辈的人是不同的,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或许在我们年轻一代的人眼里理由正常不过,但却让上辈伤心和不理解,所以,我们要一直保持着互相沟通的习惯,了解他们的心里想法,定期解除误会,消除矛盾,这是双赢。

《目送》读后感12

  《目送》中一共有散文七十二篇,主要是对亲情和作者周边人物的感悟,写孩子的成长,父母的老去,各种真实的情感。

  已是不惑之年,再来读《目送》,颇有共鸣感,经历的事情多了,感悟也多了。我最喜欢《目送》中的一句话是:“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路的另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这让我想起孩子第一次上幼儿园时自己走向教室那小小的身影,上一年级时那大大的书包几乎能把孩子带到,到现在,孩子却不愿依赖你了,独立,她成了少年。想起自己的父母,他们是多少次这样目送孩子的离去。父母的日渐老去,我对父母的依恋依旧继续着。

  岁月的流逝匆匆,心里更加深深地体会着父母情,子女情,父母子女这世世代代的.轮回,上苍早已安排好了一切,没有人能改变上苍的决定。而我们能做的,仅仅是陪着父母老去,陪着父母,一直走下去……

  《目送》读后感500字6

  细雨婆娑,老树抽出新芽,枯木又开花,光阴让四季走了一轮又轮,也让父亲眼角长出皱纹,让母亲挽起的青丝混杂了白发。在光阴的故事里,每个清晨都氤氲着母亲煮早餐的温柔,在时光堆砌的大房子里,一砖一瓦都

  是父亲堆砌的坚毅,在未来的图腾里,一笔一画是我对父母的承诺。

  曾经,我也像龙应台笔下的儿子安德烈焦躁,孩子气,任性,我有过无不及,当我学会站在父母的位置思考,去感受到父母对我那份深深的宠爱时父母却已日渐老去,在生命的长河上将与我渐行渐远直至生死两隔。时间

  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我亲爱的父亲和母亲满怀期待目送着我在成长路上行走,蹒跚学步到稳步单车,咿呀学语到出口成章,黄发垂髫到青丝及腰……我愿时光是个善良的人,让

  我有生之年能让父母幸福,我愿时光是个魔术师,能抚平父母脸上的皱纹让白发变乌丝,我愿时光能慢一些。

  无论过去多少年我依旧会记得大雨滂沱的那个夜晚母亲撑着伞来接我,漆黑的夜幕里,滴答的雨声里,母亲微凉的手牵着我往家的方向走去。多少年后依旧记得父亲厚实的手牵着我肉嘟嘟的小手走在傍晚的田埂,夕阳把

  我们一大一小的影子拉的很长很长……我站在记忆的这端看着往事里的片段,目送着母亲牵着长发微湿的我穿过雨幕消失在黑夜中,目送着父亲带着小小的我在夕阳下越走越远消失在地平线那边……

《目送》读后感13

  龙应台是我很喜欢的作家,也是我很敬佩的母亲形象。“献给我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母亲的老,儿子的离,兄弟们各自成家,这种最无法言喻的伤逝只在字里行间,处处都是满满的亲情,令人难忘的人生情景。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思。不知从何时起,父母嘱咐的安全只换来我们的“知道了,这么啰嗦。”一杯端到面前的热水我们只会说“不喝不喝。”一件关切的外衣换来的只是不耐烦的“我又不是小孩子了!”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父女母子之间好像隔了一层无法触摸的.墙,少了围在身边跑来跑去的身影,少了跟着父母问这问那的声音。

  一次次的目送,给我们带来的只能是渐行渐远吗?

  我依旧记得那一次在公交站台目睹了一对母子。儿子身强力壮,母亲的身躯却微小瘦弱。老人明显腿脚不方便,那位儿子小心翼翼地搀着母亲,跟着母亲的步伐,一步一步,过了马路。那两个反差很大的背影,伴着夕阳印在了我心中,每每想起这个画面,我的心是那样的祥和,安静,感到温暖,他们每走一步,怀揣着的都是对彼此的爱。亲情总是被人赞而又颂,与其看着彼此的背影渐渐远去,为何不大步向前,互相依靠,互相搀扶呢?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可明明我们有机会,为何不和父母一起并肩向前,却把他们拒之门外呢?我记得在我受委屈时父母担心的神情,我记得我取得成绩时他们的喜悦,我记得我独自外出时他们的担心,焦虑。正如龙应台的文章里,他在机场目送儿子离去,到消失人海的一刹那,儿子也没有给她最想要,最希望的回头一瞥。另一边,目送父亲在火葬场的炉门前缓缓滑行,他们母子的故事,是全世界多少母子的真实写照。这个做母亲的人,慢慢地独自咀嚼着这份落寞,慢慢地眼前出现了另一个背影,这个背影也是落寞的。在被泪水湿润而模糊了的视线里,我们都看到了那个背影,是被长大了的我们无意时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

  一次次的目送,的确使我们渐行渐远,孩子走向人生的巅峰,父母渐渐走向黑暗的墓穴。

  一次次的目送,绝不会让我们渐行渐远,因为我们和父母都心心相惜。

  孩子孝敬父母,父母疼爱孩子,这样的好时光又剩多少了呢?别让目送变为隔阂,珍惜现在!

《目送》读后感14

  这个寒假,周围的朋友都去游玩了,陪伴我的,只是一本书——《目送》。看着龙应台淡淡的叙述,从目送晚年的母亲开始,以目送衰退的父亲结尾,龙应台用她平淡沉稳的笔触,诉说了她对生活的感悟,对周围事物的见解……从她的叙述中,我认识了一段静默的时光,体味了一份陈旧的心。

  阅读中总有想流泪却眼眶干干的感觉,龙应台内心无法抑制的苦涩和怅惘,让人情不自禁得想流泪,可她那平平淡淡的口吻,又让人欲哭无泪。那些埋藏在灵魂深处热烈却又无法言说的感情,却又被淡淡地叙述出来,让人时而悲痛,时而无奈,时而感动,这也许就是这本书的意义吧。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份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当读到这段文字时,喉咙不知什么时候哽咽了,让我体味到隐隐的凄凉与哀伤。

  其中的《跌倒》一文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指出了现在教育的漏洞所在,告诉了孩子如何成为卓越的人,却不曾告诉他们那些卓越的人背后的辛酸,告诉了他们卓越的人成功的经历,却不曾告诉孩子怎样去面对挫折;告诉了孩子表面的美好,却不曾告诉他们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而这样,必教育不出优秀的,有担当的好孩子。

  不知你是否还记得《两本存折》里有这样一段话:我突然就明白了:原来,这两本存折之间,是有斩钉截铁的反比关系的。你在那一本存折里所赚取的每一分金钱的积累,都是用这一本存折里的每一寸“时间”去换来的。而且,更惊人的是,“金钱”和“时间”的两种“币值”是不流通,不兑换,不对等的'货币——一旦用出,你不能用那本存折里的“金钱”回头去换取已经支付出去的“时间”。任何代价,任何数字,都地法兑换。这引人深思,也告诉了我们时间的珍贵,“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是自古不变的道理,抓住时间啊,这是龙应台作家对我们真挚的嘱咐啊!

  《目送》一书,龙应台用最朴素的方式绽放出了动人的诗意。在这本书中,会看到感性而又素朴的文字背后,对生命、对亲情、对幸福的深刻领悟。再多的不舍和遗憾都是生命的过程,那些都已不复存在。我们只能坚定地往前走,用回忆愈合过往的伤,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目送》读后感15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份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着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目送》

  政治课,老师谈起走读生在学校附近租房的现象。这种事已屡见不鲜,算不上什么好谈资,老师却认真地说:“好好珍惜,这或许是你们和父母在一起的最后三年,能够朝夕相处的三年。我的孩子很小,只有这时候我才觉得他完全属于我,所以我很珍惜和他在一起的时光。”

  我怔愣了半晌。

  初中时,每当我对爸妈的唠叨不耐烦时,爸爸总是半开玩笑地说:“现在你还天天见得到我们,等你高中住校了,就是每周见一次了。上了大学之后呢……”五指之间仿佛还存留着昨天,再回首竟已是三年。

  小时候,我的世界很小,城中居民似只有爸爸妈妈等一干亲人,以及几个要好的朋友;小时候,我把亲情看得很重,唱一首亲情主题的儿歌,都能被感动。

  长大后,我的世界很大。别的国家的人纷纷涌入我的城池,人满为患,热闹非凡,亲人们被挤到了城墙边;长大后,有什么开心的事,最先想到的是告诉闺蜜。亲情如同微量元素,虽必不可少,也不复当年的位高权重。

  平日里看那些描写亲情的文章,所谓的“心灵鸡汤”,打动我的甚少。很大一部分写的是成年子女与垂垂老矣的父母之间的故事,与我的`生活脱节。然而,《目送》却触动了我。

  儿子华安从背着五颜六色书包的小不点,长成了拥有独立世界的青年;父亲由一个健壮的中年人,变成了走完生命历程的一片落叶。龙应台目送着他们渐行渐远。

  仿佛是一条直线,我是线上一点,左右两端载着亲人无限地延伸。如年龄间不可缩短的距离,我追不上,跟不紧。

  仿佛是一场华丽的表演,锣鼓喧天后一阵短暂的寂静中,我再睁开眼,舞台上只剩下我一人演着独角戏,镁光灯打出我瘦削的身影。

  仿佛是束吹散的蒲公英,左冲右突,毫无头绪地被风赶着往前,而与同一株上的其他“小伞”分离。

  不过,不必担心。远隔千里,羁绊便延伸一千零一里。直线再无止境,也依旧将我们系在一起;自导自演的独角戏,也有亲人在台下注视鼓励;告别了故居的蒲公英,终无法抛弃深情的土地。

  会有独立的生活,会有淡淡的落寞,会经历生离死别,会学会宠辱不惊。会有,一切都会有。凝望那至亲的背影,送上衷心的祝福。当我沐浴过岁月的长河,品尽世间的酸甜苦辣,当我亦垂垂老矣,摇扇坐在河畔柳阴下,最思念的,必是亲情的香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