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

时间:2023-07-29 07:22:19 读后感作文 我要投稿

《活着》读后感11篇(精)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活着》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着》读后感11篇(精)

  《活着》读后感 篇1

  活着是为了什么,或许我们许多人一生都在刻苦的思考这个问题,但真正理解的也不过是寥寥无几,也许活着就是一份信念,一份支持,让我们即使身处逆境,也能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也许福贵不过是生活在中国底层的人,他的故事也许是在这大千世界中每天都在发生的事。这本《活着》不仅是讲述了极端情况下的不幸,更是描述了活着的信念意志,余华的语言并不优美华丽,但正是这样质朴语言让我感同身受。他没有用过多的语言去描述福贵的苦难,但让我的心却悲痛万分,也许这便是我们口中所谓的命运。

  《活着》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向我们述说福贵的苦难,但如果用心感受,他的经历充满了失而复得的喜悦与欢乐,他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曾让他欣喜万分。他的'人生态度,令我敬佩,他永远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一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别人的看法。他是位普通的人,没有高尚的品质,年轻时,他也曾败落家产,不思进取;他也曾在炮火下体验生活的艰辛,也终明白家的温暖;当身旁一位位亲朋好友的逝去,他才悔恨,他才不甘,最后的夕阳下那与老牛依偎的背影,那“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的无奈,或许是他对生命最好的诠释吧!

  我曾记得一个故事:一位年轻的生命,在天使的指引下从名望爱情、富贵、享乐、死亡中挑选一个,但他将所有的一切尝试过后,没有欢乐,没有愉快留下的不过是恣意亵渎的老年。我们这一生,就像徘徊过这个世界的流浪者,我们希望找到一个方向,来证明自己不是那么平凡,但却从未实现。我从福贵的身上看到了许多的闪光点,他从未拥有过我们追求的东西,但却永远热爱生命,还相信也许下一秒便会有转机,试问在世间有几位像他一般的领悟生活。

  活着一词是多么充满力量,它像一句指引,又像一句教导,它让我们生活下来,去感受去领悟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磨难、失败以及惆怅。让我们面对一个巨大的苦痛时,忘记绝望,化作我们心中最闪亮的光,指引我们生活的方向,让们拥有坚强的理由。

  也许我是一位多愁善感的人,看到福贵身边最爱的人一位位的逝去,我的泪水便会模糊了我的眼眶,那种送走亲人痛彻心扉,像小刀在雕刻我的心。为何生活要充满了离别的苦痛,而所有的一切,都要让生者来担当?但我也从这本书中明白,活着,团圆在一起,哪怕是富是贫,是福是祸,笑脸也随处可见,而那些逝去的生命,也将永远活在爱的人心里。

  人活在世上也许只是为那一口气,只要活着才有拼搏的资本,青春的小路上也许有许多失败、迷茫、成功、喜悦,但只活着,才不会辜负爱的期望。笑看明天,也许才是真谛。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是福贵的一个信念,也是《活着》这本书最打动我的一句话。每次看他在困难面前坚强的站起来,我的心就为之感动,在今天的社会,人面临的压力,那些自以为遭受失恋、失职后的万念俱灰,相比于福贵亲手送走爱人的苦痛不过是冰山一角。看着新闻里面报道的一位位生灵亲手扼杀自己的生命,为何他们的心如玻璃般一触就碎,那一张张遗书,难道里面的只言片语便是你们放弃的理由?你可知道你给予爱人的苦痛,那是无法用岁月磨平的伤口。亲爱的人,这世上那些想要生存的人的意志,哪怕只有一秒,他们也渴望贪婪的看也这个世界,听一次亲人的呼唤,望一次希望的晨曦,感受一次迟暮的黄昏。你们可曾明白,那可用力跳动的心脏,充满着希望的血液。所以我们要活着,才有美丽的明天。

  也许这个世界就是那么无情,无论少了谁,它都依然孤独的转个不停。我们要明白,不能因亲人的逝去而一蹶不振,我们的身上还承载他们的爱、信仰与寄托。所以我们要活下去,好好的活。

  美丽的夕阳下升腾起希望的炊烟,那人与老牛依偎的背影,刻画了多少生活的无奈。我知道黄昏即将来临,但生活仍在继续。

  记住: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读后感 篇2

  随着年龄的增长,泪点越来越低,真的看不得这种书。99年第一次看这书怎么就没感觉哪?不可否认,《活着》是一次残忍的阅读。黑色的书皮简洁的名字,顿时有一种沉重和沧桑的感觉。它让你看到了在历史的大潮流中,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在时代浪潮中只能被无情地牵引着,对命运有的只是无能为力的苦苦挣扎。想来是多么的残忍和可怕,即便知道方向是错的,却连站在原地寻求正确出路的权利都没有。屈服,屈服,还是屈服,最后剩下的,只有:活着。

  作者以第一人称福贵的口吻,平静地讲完了他这一生的故事,看似近乎冷漠的语调,织就了一幅人性的挂毯,语言风格简洁而有力,直抵人心。福贵开心,你会跟着开心,福贵难过,你也会跟着有了一丝的恸泣。人生总是奔向美好的,走向光明的,充满希望的,可是书中主人公福贵的命运却截然相反:福贵的人生从地主家庭出生,而命运却一次一次的与他开着玩笑:首先是他的顽劣乃至逐渐的'使他的家庭败落在他的手上,从此由“天堂”开启了通往“地狱”之门。和他相依相伴的最为亲密的人一个一个的憾然离世,让他承受着不能承受的痛苦,可就是这样,命运也没有放过他,悲剧一个接着一个,眼泪完全不能表达那种刻刀在心头刻下的烙印。

  整本书读起来都让人替主人公和其中的人物唏嘘不已,慨叹命运多桀,也都从书中或多或少的看到了自己、自己身边的人的童年和过往,因此产生共鸣,我想这就是余华文学作品做大的魅力吧。虽然整本书都很压抑,但是只有一段读来让人欣喜若狂:就是福贵的聋哑女儿凤霞托人找了一个对象,她的那个对象二喜出现后,整部书的最淋漓尽致的部分出现了:在那样悲惨的命运中忽然伸出了一双温暖的手,有力的支撑了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庭,不但出现了转机,还带来了新生——凤霞和二喜的儿子降临了。不知道别人,反正我是看到这里非常的激动,体会了那种压抑后突然释放的快感。

  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纠结和挣扎:一方面对于残酷现实的不满,一方面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渴望。而在这纠结和挣扎中,人们变得或勇敢,或懦弱,或消沉,或积极,总之是痛苦万状乃至憎恨这个世界。而就如作者的本书序所言:做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至少我觉得作者在这部作品中是做到了这一点。他冷静的看着福贵的人生从繁荣走向了凄苦,可是这个过程里感觉不到作者的同情或者悲愤,反倒是那种出奇的冷静让读者的思想肆意发挥,任意驰骋。

  小的时候家里比较穷,爸妈总是为了生计忙碌着,到了晚上再忙家务,给我和哥哥缝缝补补、洗洗涮涮。有时候我说“妈你早点睡吧,别干了”记得妈妈曾经对我说过:“人只要不死就得活着,活着就得干”。随着年纪的增长慢慢的也体会了父母的艰辛。不管怎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每个人的生活最后都要他自己去体会,在这个过程中,在最悲壮的时刻出现的时候,我希望我们能够记住:“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生活,只是一件外衣,有的人为它别上璀璨夺目的胸针,有的人在上边缝着一个又一个粗糙的补丁,但无论是华丽还是褴褛,我们都穿着专属于自己的外衣行走在风尘中,承受着外界的一切,感知着身边的一切,有爱有痛,有苦有甜。生存,还是生活,仅仅是一线之隔,一生为什么而活,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只有当内心与外物和谐之时,在人世的一遭才叫真正的生活。

  正如我的题目“苦莫如福贵,乐莫如活着”。

  《活着》读后感 篇3

  《活着》这本书字数不是很多,但是小说内容几乎横跨了主人公福贵的一生。这本小说讲述了一个地主儿子富贵在挥霍完家产之后变成了生活艰难的贫农,在父母、儿女、妻子外孙都相继离去后依然顽强的活着的故事。

  我想先简述一下这个故事,让没有看过这本书的读者感受一下福贵的充满苦难的一生。

  富贵是地主儿子出身,父亲和他一样是个败家子,祖上留下二百多亩地,在福贵父亲手里一折腾就变成了一百亩,到了福贵手里因为赌博债台高筑,这剩下的一百多亩地也给霍霍完了。在还清债务之后,福贵父亲去世了,剩下福贵和母亲,妻子家珍和肚子里怀的儿子有庆,以及六七岁的女儿凤霞,一家人从砖瓦房搬进了茅草房,福贵开始了下地干活的农民生活。造化弄人,福贵去城里给生病的母亲请郎中的途中被抓去给国军充壮丁,幸运的是历经战火幸存不死。回到家已是两年之后,母亲早死了,有庆也已经会走路了,凤霞因为发高烧变成了聋哑人。一家人心酸团聚之后,生活继续对着一家人进行着无情的折磨,但是照家珍的话却是“你回来之后一切就都好过了”。

  后来有庆慢慢长大上学,一家人为了让有庆上学差点将凤霞送人。日子是越过越紧巴,公社倒闭,上交给公社的粮食都吃光了,又碰上灾年粮食歉收,方圆几里的野菜都被人挖光了,老实善良的凤霞会因为被人抢走刚从地里挖出的一小块地瓜而和人打起来,家珍会因为被队长要走一小把米而心疼地掉眼泪,然而福贵的磨难不止于此。县长夫人难产需要输血,有庆的血型匹配,结果被无良医生抽光了血而死,然而更加令福贵痛苦的是新县长是他被抓当壮丁时认识且关系要好的春生。

  此后,福贵的'亲人接二连三地离他而去。凤霞好不容易嫁人了,结果生孩子时难产而死,刚从有庆的死中缓过来的家珍紧接着去了。凤霞的丈夫二喜和凤霞生了个孩子苦根,孩子三岁时,二喜在工地干活发生意外而死,此时就剩下富贵和苦根爷孙俩了,但是造化弄人,苦根七岁的时候发高烧,福贵赶着收棉花,给苦根放了一碗煮豆子,结果孩子吃豆子撑死了。前后几十年,身边的人相继离去,此时的福贵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头子了,福贵悲伤,但是依然顽强的活着,后来他从宰牛的手中买了一头即将被宰的老牛,继续着生活。

  我想福贵的苦难应该到此为止了吧,他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了。

  看完这部小说,心里很感概,看书的时候常常会为福贵悲惨的命运唏嘘不已,感叹着自己的人生幸运。但是幸与不幸也是相对的,福贵能从一碗稀米汤中喝出幸福与满足,这对于我来说却很难。从旁观者的角度,我有时候认为福贵是幸运的,经历了破产,灾荒和亲人的离去,他依然顽强的活着,有时候又认为福贵是不幸的,命运只惩罚他一个人活着遭受着这一切的苦难。

  在这部小说中,我最喜欢和钦佩就是家珍和凤霞了。家珍本是个女学生,米行老板的女儿,就因为被当时还是地主少爷的福贵看上了,就嫁给了福贵,用富贵的话说是嫁给富贵后就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可是她的一生,任劳任怨,伺候福贵,操持家务,这种心态值得令人钦佩。还有凤霞,尽管变成了聋哑人,可是始终保持着对这个家的付出和爱护,保持着自己老实和善良,没嫁人前下地干活挣工分,操持家务,嫁人后帮助邻里扫大街,织毛衣,获得了邻居们的称赞。我想有这两个女人在福贵的生命中出现,也是福贵的一种幸运。

  福贵这样的故事在现在并不多见,可是事实上,我们有多少人在精神上像福贵一样不断地遭受着折磨,又有多少人像富贵一样顽强的活了下来。用作者余华在序言中写的话“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有的时候,放过自己,轻松一点,也是一种豁达。

  《活着》读后感 篇4

  如果你的世界,没有痛苦的害怕,没有尊严的担忧,没有富贵的贫贱,没有暖寒的交替,没有外貌的困扰,没有男女的区别,没有你我之分,没有生死顾虑,你才会离“真正的活着”越来越近。——余华

  看完了余华的《活着》,心灵的起伏依旧在波动,久久不能停歇。《活着》实际讲述的是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经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的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它富有的内涵和哲理太过复杂,非三言两语能够诠释清晰的,我也只能说那么一点点感悟罢了。

  人皆有生老病死,无论生或死,也只是破蛹到枯灭的过程罢了,也只是发酵、沉淀其后绽放的过程罢了,又或是余华所道:“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罢了”。

  但只要活着,就有意义,且,是生生不息的!这便是《活着》,文字描绘的一幅幅画面是鲜活却又是腐烂的,处处无不是在吃人的封建下,生命却能在废墟中迸发,眼前仿佛是一绺极纤细的发丝被,被逼迫着承受千万斤的重量,却没有断。这种生命的韧性似乎讲述着在露宿之境也可以百折不挠。那抹光亮,与天壤共存,共三光而永辉。

  黄昏中,随着老人浑浊的嗓音在空旷的田野间响起,麦田间吹过的风混合着土地的香甜、河流的青涩、山川的磅礴......透着老人的一生。从吃喝嫖赌到晚年败坏家业,所有的风光都如海市蜃楼般轰然倒塌,为糊口而下地。在无数苦难的年代里,九死一生,原本的家却被命运肢解。他挚爱的亲人一个一个地离去——老母病死、幼子因抽血猝死、妻子得病无药可医、聋哑女儿凤霞难产而终、女婿被钢板所夹意外惨死,只留下一个小小的孙子,可竟会在那个饥慌的年代里,被豆子噎死......数不尽的苦难

  最终,泪水被老人那双历尽沧桑的、枯瘦的手掩埋,晚年与牛相依,孑然一身,天地苍茫苦无根。可依旧有光在发亮,在燃烧,终将点燃生命的萧条——福贵心中那份活着的意义。他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在艰难中活着,在活中享受艰难,甚至没有一声短短的叹息。正如蜡烛,在蜡炬滴泪的过程,一层层褪去人生的真挚、依赖,坚强。最后,剩下一个人最柔软、最纯净的人的秉性,只剩下人生存在的唯一的理由——活着。

  “生命如同寓言,其价值不在长短,而在内容”有些人认为活着便是为了能享天伦之乐;有些人认为活着便是为了闯荡出一番作为,做尽人间好事;有些人认为活着便是为了在荆楚大地上病毒乍起之时,逆潮而上......

  而当代正值青春的青年,又如何活的出彩?青春孕育着早春的生机,展现着盛夏的热烈,暗藏着金秋的硕实,昭示着寒冬的希望。当一个人的青春融汇到一个时代、一份事业中,这样的青春就不会远去,活着的意义,也便是为了在那最美好的.青春无怨无悔,为生命剪烛,我们必将在岁月的历练中折射出耀眼的光芒,在忍受生命所赋予的责任同时,流光溢彩,耀眼生辉。

  或许我们很多人在看《活着》之前,都会觉得自己的人生太悲苦,看不到希望,还无力改变。很少有人会满足于现状,认为自己活得舒心,但当我们看完《活着》这本书,我们会真的学会检讨自我,我们会发现,生命之余我们是幸福的。

  我们不必经历一个个亲人接连死亡的悲伤,也不用承受生命带给我们的沉重,我们只需要活着就可以。没有悲伤的活着,有所希望的活着便是一种幸福,这便是余华的《活着》这本书带给我们的切身感受。

  这部作品悲壮而充满力量,绝望却依然满怀希望。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活着的精神,却也教会了我们如何活着。就如余华所言: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才是活着的真谛。

  《活着》读后感 篇5

  这段时间看了余华的小说《活着》,看完之后内心压抑了很久,老实说写这本书的读后感对我来说是十分困难的,总觉得该写些什么又不知道能写些什么,写活着的读后感势必涉及对活着的理解,而活着本身是个很深奥的话题。离交作业的日子越来越近,我又实在找不到其他可写的东西,拖延症的我在办公室艰难的码下这篇读书笔记,请各位书友指教。

  《活着》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坎坷的一生,出身地主家庭,从小养尊处优,吃喝嫖赌无所不占,在赌输家产后从少爷沦为贫农,从此历经苦难的一生。

  人们常说人总是在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福贵也不例外。在福贵赌输家产后,徐父并没有像以往那样要打死福贵这个“孽子”,而是心平气和的变卖了田地让福贵把债还了,徐母跟福贵说只要人活着,穷一点也没有关系,家珍也没有因为福贵落魄离他而去,这一切让福贵反省了自己以前的胡作非为,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从某种意义来说,福贵似乎真正开始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

  然而命运似乎没打算放过福贵,搬到茅棚没多久徐父从粪罐上摔下离世,母亲病重去城里抓药,因多管闲事被抓了壮丁,回来时母亲已经去世,善良的儿子有庆为救县长夫人被无德医生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因高烧变成聋哑人,在后来的日子里受尽委屈,最终得遇良人二喜,一家人以为可以开始幸福的生活凤霞却因难产而死,女婿二喜为养活家人在搬运时被水泥板夹死,但命运觉得给富贵的痛苦还不够多。外孙苦根因饥饿吃豆子过多而撑死。他的父母,他的妻子,他的一双儿女,他的女婿,还有他的外孙。除了母亲,剩下的亲人,都是福贵送的葬,都是他亲手埋的,几十年来,福贵送完了白发人又送完了黑发人,一生经历过许多苦难与痛苦活到了最后,却不断眼见着,承受着亲人好友的死亡。这种悲惨的人生遭遇,读者都能感到凄然落泪,何况福贵本身?种种的不幸不禁让人发问,福贵活着的意义在哪?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种所说:“一个人不是在该死的'时候死,而是在能死的时候死”。对富贵而言,徐父离世后徐母、家珍及凤霞需要他,徐母离世后家珍、凤霞、有庆需要他……苦根死后“福贵”需要他,每次经历亲人离世都还有人是他活下去的希望,这些时候,他都不能死,他总是一次次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福贵的人生虽然充斥着悲剧,他也不是没有幸福过。福贵被抓走期间音讯全无,徐母不断的跟家珍说福贵没有去赌钱的时候,家珍在得知自己时日无多时拉着福贵的手说下辈子还要在一起的时候,当二喜带着大队人马风风光光迎娶凤霞的时候,当得知凤霞怀孕自己要当外公的时候……作者余华以旁观者的身份记录着福贵的一生,但从文字间还是不难感受福贵对这些幸福瞬间倍感珍惜。就整个故事而言,即使悲大于喜,在书里都我们看到的都是主人公不断的将幸福放大,对苦难默默承受的乐观精神。

  刚开始《活着》这本书的时候我最大的疑惑是作者为什么会给这本书取名叫“活着”,明明书里到处都充斥着死亡,书中出现过的名字除了福贵到后面基本死完了,后来想想,作者是以死亡为读者讲述活着的意义吧。如作者在序言所写“活着,即是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人活着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5月8日看完这本书我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条说说“心情低落的时候就不该看这种书,越看越觉得人生无趣”,后来在老师家打球喝酒时谈到此事,青山师兄说是我看的方向不对,应该看到的是这个世界比我们悲惨的多的人都还在努力活着。是啊,这个世界也许并不完美,但与福贵那个时代的人相比,我们身处的时代远离战争、饥荒、政变以及疾病,作为个体而言,我们也未曾承受过福贵所经历的种种不幸,我们已经是如此的幸福了,还有什么理由去抱怨生活?

  《活着》读后感 篇6

  第一次看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是因为偶然跟在美国读书的同学聊天,他说自己世界电影赏析课程的结课论文题目是“张艺谋与《活着》”。这使得我瞬间对这部电影充满了兴趣,想想比较惭愧的是,我第一次欣赏这部经典电影竟然是在它上映整整二十年之后。

  因为被电影的每一个细枝末节所吸引,又迫不及待的去看原著——《活着》。

  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

  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人们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一一死去。

  作为一个冷酷的作者,余华不动声色地让我们跟随他的冰冷笔调,目睹少爷福贵的荒诞、破产和艰难;继而又假惺惺地给我们一点点美好的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怀了孩子,似乎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和简陋的欢乐。然而就在我以为噩梦与困境不再牵绕他们的时候,余华丝毫没有犹疑,他铁青着脸让自己的角色们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

  只留下我猝不及防。

  有庆是第一个突然死去的。

  “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他的.母亲说。大多数人应该在这个时候心痛不已。贫苦艰难的生活,福贵简单而粗暴的教育方式,都不曾让有庆对生活丧失希望。他热爱他的两只小羊,为了割草和上学每天来回奔跑。所以当他在父亲眼前拿了长跑第一名的时候,我天真地以为悲剧该结束了,事情在慢慢好起来,于是有了一点淡淡的喜悦。

  可是他却猝然死去。就像今天我们知道的许多社会底层的人们一样,有庆的死冤枉而荒谬。由于血型不幸与临盆的县长夫人相同,他竟是因为抽血过多而夭亡的。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一切就像一个巨大的诅咒。女儿,妻子,女婿,外孙,最后福贵只剩下自己。和一头也叫做福贵的老牛。

  因为远离那些动荡的年月,因为并未真正有过艰难和困顿,这个故事让年轻的我不禁有些战栗。薄薄的十二万字,笼罩着“欲哭无泪的压抑”。只是合上书本之时,内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纷争的平静。活着,纵使要担当诸多难以承纳的苦痛,但是依然要坚忍,顽强。这应当就是生命的力量吧。

  余华这么说他写作的缘起——

  “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伤的情节之间,福贵仍然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正如你终于会明白,就像每朵乌云都镶着银边,无论当下我们经历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悦,抑或是无可告人的艰辛苦难,只要继续活着,它们中的大多数细节和感受都将被我们和时间一一遗忘,只留下苍白的结果。那个结果对此刻的我们毫发无伤。

  其实,只是像富贵一样活着,已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像普希金说过的,“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我想,最好的生命应该是“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回报以歌”。

  《活着》读后感 篇7

 

  三年前的一个下午,我不知道是吃的多了无聊还是内心的善良呼喊加入了一个义工群体,并和他们去看望一个得了白血病的大学生,家是租的房子,学生的父母也在,据说看病已经花费好几十万,大家去安慰了半天,就开始偷偷的给学生父母钱,事后知道有一个义工给了一千元,我比较仔细,给了五十元,和一本书,当时钱夹在书里,内心穷酸扯淡固执的一直以来始终认为精神满足比物质金钱要重要的多。

  这本书的名字叫-----活着,是的,余华的活着。

  网上买了好几本,一本11.6元,物美价廉,而且绝对配得上可以居家旅游坐火车飞机适当时拿出来翻看装文艺二货青年的不二之选。

  当我递给生命能量在递减的学生时,还没有忘记强忍着泪水在扉页写下给他的留言----你要坚强的活着,小刀。

  学生看着我,虚弱的问了一个问题,你觉得人活着有意义吗?

  说实话我真的不知道,但当时我坚定的点了点头:“有”。

  我不知道一个人在死亡边缘的念头,但对于一个绝症患者,人只要活着,活着就好,活着。

  他的父母说他不能流血,一流就止不住,像“血疑“中的大岛幸子,还要不停的换血。

  相同的是都是白血病,不同之处大岛家有钱,学生家据说父母把房子,牛羊都卖了,为了维持他最多一年转瞬即逝的生命。

  有时候,人的生命是如此顽强而又如此脆弱。

  想想此时看这篇文章,活着的你。

  离开时的阳光,烈,我开着车且打开空调回家,院里几个老头在下棋,习惯性凑过去瞎指点几句,虽然没人理还是满意的上楼回家,先墩了地,烧开一壶水,喝茶,翻书,喂鱼,休息一会给老婆孩子做饭,突然之间觉得人活着就挺好。

  推荐一本书,余华的活着,一本活着,余华足以傲视人才济济的作家群雄。

  此书的价值无法用任何评论的词语形容,“伟大”这个词在这本书面前也显得渺小

 

  人们纷纷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一一死去。

  作为一个冷酷的作者,余华不动声色地让我们跟随他的冰冷笔调,目睹少爷富贵的荒延、破产和艰难;继而又假惺惺地给我们一点点的美好的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生了孩子,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有了简陋的欢乐,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噩梦不在萦绕他们的时候,余华丝毫没有犹疑,他铁青着脸让自己的角色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只留下我们错愕当场。

  因为远离那些动荡的岁月,因为并未真正有过艰难和困顿,这个故事让青年的我们不禁有些战栗。薄薄的十二万字,笼罩着“欲哭无泪的压抑”。只是阖上书之时,内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纷争的平静。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残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而活着,纵使要担当诸多难以承纳的苦楚,但是依然要坚忍,顽强。这应该便是生命的力量罢了。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伤的情节之间,无论现实我们经历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悦,抑或是无可奉告的艰辛苦难,只要继续活着,它们中的大多数细节和感受都将被我们和时间一一遗忘,只留下苍白的结果。那个结果对现实的我们毫发无伤,告诉我,谁还不在不堪着失恋的痛苦,或者某个伤疤最初的鲜血淋漓。

  我放佛已经看到了许多的问号:这样,我们生存还有什么意义?

  嗯,就像谁说的,企图探究活着的意义注定只能成为一个笑话。人只是一种存在,它与天地万物一样毫无意义。

  呵呵,我们也许至需要像福贵那样活着,像那头老牛那样活着。尽管有些苍凉的意味。

  是不是爱过了才会动的心死了还要活着的坎坷。

  《活着》读后感 篇8

  一直没有正式看过这本名气很大的书,现实中有人亲人一个个离世,大家总说这是现实版的福贵,大抵猜到了书中讲述的是一个怎样悲惨的故事;但是真正摊开来读,还是几度掩面哭泣,几乎读不下去,真的是太惨了。

  福贵作为地主家的儿子,吃喝嫖赌,一路活到老;不管他受什么样的罪,都是咎由自取,并没有觉得心痛。

  到是福贵的妻子家珍,贤良淑德,对福贵不离不弃,本来儿女双全,却一个个失去,最后还得了软骨病,真的看得内心极度煎熬,老天也真是不公,为什么要这么对一个善良的人。

  还有福贵的闺女凤霞,乐观开朗的女孩子,却得病变成了聋哑人,还好嫁了个歪脖子的好男人,在街坊邻里间都有口皆碑的,结果难产去世,真的气得我想把书摔在地上。

  又看了葛优和巩俐的电影版,与原著有点区别,福贵身边的人离世的原因更适合那个年代了;我也是几度中断不敢看了。虽然巩俐演得很坚强,但是没有我心目中家珍的柔弱。

  看完以后,掩卷长思,书中更多地反映了是那个动荡的年代,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活着不是为了什么,活着本身就是活着的最大意义。那么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究竟是为什么活着?

  还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就经常在夜里问自己,我为什么活着?那时候有很多梦想,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村里还经常停电,大概初二的时候,家里才是整个村里少数装电话的人,初装费就要一千多,现在家里座机基本都没了,大家也习惯了,免费送都没人要。

  但是那时候很开心啊,没有手机,周末就是跟小伙伴去天桥掏虾,去人家地里偷红萝卜,红薯,烧一堆火,红薯用泥巴包起来放进去烧,拿出来可好吃了,这辈子没吃过那么好吃的红薯;现在周末躺在家里吹着空调,感觉颈椎疼,一身肥肉。

  初中开始打篮球,然后一直看NBA,那时候的梦想就是去美国看NBA,结果去纽约麦迪逊花园广场看了尼克斯,去布鲁克林看了篮网,然后因为时差在山呼海啸中居然睡着了;也是形式大于内容了吧。

  以前觉得香车美女跟自己遥不可及,现在买了百万豪车,身边也一直不缺美女;猎艳的好奇心也少了,大概什么东西都唾手可得的时候,就索然无味了吧。

  自己从小就认为活着就是要走人生主旋律,在年轻时就要奋斗,然后娶妻生子,买房买车,积累财富。也去游山玩水,也去放荡夜场,但自己都知道这些不是人生主旋律,偶尔为之可以,但是不能当饭吃。所以自己从来也不去羡慕那些辞去工作周游世界的人,不羡慕那些抛妻弃子成就伟业的人,普世的价值观不是世俗,而是让自己心安的法门。

  我也慢慢地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有钱有闲,不至于财务自由,但是也不为五斗米折腰;关键是活着到不惑之年,真的没有太多的欲望,该经历的也都经历了,也越来越喜欢独处,觉得大多数烦恼都是跟人相处来的。

  以前一直觉得感受到痛苦才觉得自己活着,所以去创业,去经历四面楚歌的困境;去跑马拉松,去越野,感受身体极限的痛苦;去跳伞,去蹦极,刺激的瞬间感觉自己活着;但是现在连个恐怖片都不想看,不是不敢,是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受刺激,安安稳稳地活着比啥都强,是什么时候,自己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

  这两年,大概唯有坐下来静静地看书,写写读书笔记,与书中的人物感同身受,并反思自己的内心,每次内心的碰撞感到自己活着,明心见性,了生死。

  也许活着本身就没有什么意义,就只是活着而已。和心爱的人一起走过千山万水,去国内那些没有去过的地方;独处的时候就静静地看书,修身养性,不急不躁;工作就有一说一,做好分内的事,精进自己的技术,加强团队的管理,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点做该做的事,不要干着活摸着鱼,一天天浑浑噩噩,这是对自己的不善,是浪费自己的生命。

  这就是活着,不求大富大贵,但求问心无愧。

  《活着》读后感 篇9

  儿童看待人生的一种特殊态度,叫做“绝缘”。即解除事物在世间的一切关系,所见的便是事物的“本相”,而非交织利害与智谋的世间因果之网。

  在孩童的眼中,这个只生欢喜不生愁的世界,便是世界的本相。这个世界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无钱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你若爱,生活哪里都是爱,活着这回事,本来如此单纯。

  晚上喝了三杯老酒,不想看书,也不想睡觉,捉一个四孩子华瞻来骑在膝上,同他寻开心。我随口问:“你最喜欢什么事?”他仰起头一想,率然地回答:“逃难。”我倒有点奇怪“逃难”两字的意义,在他不会懂得,为什么偏偏选择它?倘然懂得,更不应该喜欢了。我就设法探问他:

  “你晓得逃难就是什么?”

  “就是爸爸、妈妈、宝姐姐、软软……娘姨,大家坐汽车,去看大轮船。”

  啊!原来他的“逃难”的观念是这样的!他所见的“逃难”,是“逃难”的`这一面!这真是最可喜欢的事!一个月以前,上海还属孙传芳的时代,国民革命军将到上海的消息日紧一日,素不看报的我,这时候也订一份《时事新报》,每天早晨看一遍。

  有一天,我正在看昨天的旧报,等候今天的新报的时候,忽然上海方面枪炮声响了,大家惊惶失色,立刻约了邻人,扶老携幼地逃到附近江湾车站对面的妇孺救济会里去躲避。其实倘然此地果真进了战线,或到了败兵,妇孺救济会也是不能救济的。

  不过当时张皇失措。

  有人提议这办法,大家就假定它为安全地带,逃了进去。那里面地方很大,有花园、假山、小川、亭台、曲栏、长廊、花树、白鸽,孩子一进去,登临盘桓,快乐得如入新天地了。忽然兵车在墙外轰过,上海方面的机关枪声、炮声,越响越近,又越密了。大家坐定之后,听听,想想,方才觉得这里也不是安全地带,当初不过是自骗罢了。有决断的人先出来雇汽车逃往租界。每走出一批人,留在里面的人增一次恐慌。我们集合邻人来商议,也决定出来雇汽车,逃到杨树浦的沪江大学。于是立刻把小孩子们从假山中、栏杆内捉出来,装进汽车里,飞奔杨树浦了。

  所以决定逃到沪江大学者,因为一则有邻人与该校熟,二则该校是外国人办的学校,较为安全可靠。枪炮声渐渐远弱,到听不见了的时候,我们的汽车已到沪江大学。他们安排一个房间给我们住,又为我们代办膳食。

  傍晚,我坐在校旁的黄浦江边的青草堤上,怅望云水遥忆故居的时候,许多小孩子采花、卧草,争看无数的帆船、轮船的驶行,又是快乐得如入新天地了。

  次日,我同一邻人步行到故居来探听情形的时候,青天白日的旗子已经招展在晨风中,人人面有喜色,似乎从此庆承平了。我们就雇汽车去迎回避难的眷属,重开我们的窗户,恢复我们的生活。从此“逃难”两字就变成家人的谈话的资料。

  这是“逃难”。这是多么惊慌、紧张而忧患的一种经历!然而人物一无损丧,只是一次虚惊。过后回想,这回好似家的人突发地出门游览两天。我想假如我是预言者,晓得这是虚惊,我在逃难的时候将何等有趣!素来难得全家出游的机会,素来少有坐汽车、游览、参观的机会。那一天不论时,不论钱,浪漫地、豪爽地、痛快地举行这游历,实在是人生难得的快事!只有小孩子真果感得这快!他们逃难回来以后,常常拿香烟簏子来叠作栏杆、小桥、汽车、轮船、帆船;常常问我关于轮船、帆船的事;墙壁上及门上又常常有有色粉笔画的轮船、帆船、亭子、石桥的壁画出现。可见这逃难在他们腑中有难忘的欢乐的印象。所以今晚我无端地问华瞻最喜欢什么事,他立刻选定这“逃难”。原来他所见的,是“逃难”的这一面。

  不止这一端:我们所打算、计较、争夺的洋钱,在他们看来个个是白银的浮雕的胸章;仆仆奔走的行人,扰扰攘攘的社会,在他们看来都是无目的地在游戏、在演剧;一切建设,一切现象,在他们看来都是大自然的点缀、装饰唉!我今晚受了这孩子的启示:他能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的本身的真相。我在世智尘劳的现实生活中,也应该懂得这撤网的方法,暂时看看事物本身的真相。唉,我要向他学习!

  《活着》读后感 篇10

  “你说人为了什么而活着?”

  “活着。

  我在上大学之前几乎没怎么读过国内大家的作品,读的一直是西方那种批判性很重的文学。不是觉得国内作家不够优秀,可能更多的是出于不感兴趣吧。

  但是这个观念从大一也开始慢慢转变过来了,我也开始试着读一些国内知名或小众作家的作品。

  偷偷安利一下迟子建的作品,读她的作品能有一种很深的归属感,这可能就是东北作家给予我的些许温暖吧。

  言归正传,我大学第一本国内作家的作品是余华的《活着》,为什么是这本书呢?应该是出于一位女同学的推荐。

  《活着》的故事结构其实并不复杂。

  故事是以“我”的口吻展开,“我”去乡下搜寻一些关于民促的材料,遇到了一位叫作福贵的老人和一头老到不能再老的牛。

  富贵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也就是他的一生:他本是一个纨绔子弟,年轻时好赌,散尽家财,爹在上厕所的时候摔死了,娘也生了病。

  在为他娘抓药的路上被国民党抓去当了兵,在被解放军俘虏回到家乡之后得知娘已经死了,媳妇家珍带大了一双儿女,但不幸的是女儿因发烧成为了聋哑人。

  本以为能过上清贫但却充实的日子后,家珍患上了软骨病无法干重活,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死;

  女儿凤霞在介绍之下和万二喜喜结良缘,在产子的'时候因大出血死在了手术台上;女儿凤霞死后家珍也在软骨病的折磨下离开了;万二喜则是因为吊车出了意外而被水泥板活活压死;

  最后外孙苦根与福贵搬到乡下过起了艰苦的日子,福贵给苦根煮豆子吃,不料苦根因为吃豆子活活撑死……直到最后只剩一头老到不能再老的牛陪着福贵过完最后的日子。

  我记得那本书很薄,百十来页,我一晚上读完了。当时还在被窝里偷偷的抹眼泪,我实在没有想象到这本书能写的这么惨,这是我最初对于这本书的印象——十分单纯地在写惨。但是什么时候改观的呢?大概是太奶的离去吧。

  打我有印象起,我的太奶是一个身体极其硬朗的人,每次吃饭都能吃上满满一大碗米饭,尽管她的牙也不多了。

  太奶一直住在我爷爷家,大概住了两年。当时我还小,不知道爷爷那辈人和太奶有什么恩怨,知道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因为一套房子才把太奶像皮球一样推到其他人那里。

  在太奶离开之后,我和她几乎没什么联系,只是听妈妈的话得知,太奶身体不如从前了,我听着还十分不得劲。

  噩耗是从某天晚上传来的,我从妈妈焦急的对话中得知太奶走了。我知道这个消息之后只是觉得很悲伤,只是很悲伤。我们第二天急忙奔赴齐齐哈尔去备她的后事,在这期间我并不知道我看到一具亲人的尸体之后的感受,我也不敢去想象。

  直到出殡那一天,我看到那具冰冷的尸体的时候,我脑袋完全空白,紧接着就是无止境的哭泣。在仪式结束的几天里,我都不敢再去想当天的感受,可能是我无法接受那个事实吧。

  太奶死后,家族里的很多老人都离开了,虽然我没去送他们最后一程,但那种真正离别的感受我依旧能感受到。

  想到福贵,身边的亲人一个一个离他远去,或许他已经麻木了,或许他也想过一死百了,但他没有。他是为了什么活着吗?可能是为他的外孙子吧。但外孙死后他又是为了什么活着呢?

  人是为了什么而活着?我猜是“活着”。

  余华也在书里写到:“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本身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在这里我们抛开英雄们的豪言壮志和帝王们的功业宏图,“活着”是一种最原始也最让人肃然起敬的力量。

  或许这也是我们国家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存在的国家,而其他三个国家都成为遗迹的原因吧。

  现在我看到亲人的离去也会悲伤也会哭的稀里哗啦,但哀其离去的同时,我可能会更珍惜活着的机会。

  像民间流传的一句话——“好死不如赖活着”,有时候活着就是那么回事,简单而纯粹。所以不如珍惜当下,好好活着才是对生命最大的慰藉。

  最后,不要学福贵一样去赌博。有那钱孝敬孝敬父母不好吗?

  《活着》读后感 篇11

  记得约莫是在.上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问过我们一个问题:你活着为了什么?

  当时同学的回答五花八门,为了父母,为了养家糊口,为了报效国家,为了活着。是的,单纯的为了活着而活着,我们不清楚为何自己会来到这个世界,具备了这样的灵魂和思考能力,但是我们清晰的知道,自己是一个生命体,确实地存活于此。通过自己的所做所为与外界,留下印记,透过耕耘的时间去感知世界。

  余华的作品很少说教式的对白,他总是用口白平实的语言去描述那些低微的人,却带给你不平凡的思索和感触。他把自己的人生哲学都融入了他作品的角色中,透过他们的-颦一笑,慢慢地流淌出来。他对土地和困难时期,有着特殊的情怀,诸如《兄弟》,《许三观记》,《在 细雨中呼喊》无-例外有相关的故事背景和描写。王小波说过:别人的痛苦灾难才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而绝不是艺术家自己的。这也难怪有种比较调侃的说法,说每一一个作家都是后娘,不把故事中的男女主角折磨得不成样子誓不罢休。虽然玩笑成分居多,但也体现出创作者借他们创作的人四去表达自己,文以载道人以载情。

  我看着《活着》的主人翁福贵,从一个游手好闲的地主少爷,到败尽家财,最后白发人送黑发人,!-头老牛做伴度过残年。看到最后我并没有太大的'心理波动,当一个再普通的人的一生如同一帧帧的幻灯片在你面前放映时,你会发现,那些大喜大悲,其实最后回过头去看,只是为你生命做上了一个注脚而已,所谓乐天知命虚室生白,讲的也就是-个心安理得。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是独特的,绝不雷同的,那些细小的枝节,却是你有同于他人最大的亮点所在。

  “可 是我再也没遇到一个像福贵这样令我难忘的人了,对自己的经历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讲述自己。他是那种能够看到自己过去模样的人,他可以准确地看到自己年轻时走路的姿态,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这样的老人在乡间实在难以遇上,也许是困苦的生活损坏了他们的记忆,面对往事他们通常显得木讷,常常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过去。他们对自己的经历缺乏热情,仿佛是道听途说般地只记得零星几点,即便是这零星几点也都是自身之外的记忆,用一、两句话表达了他们所认为的一切。在这里,我常常听到后辈们这样骂他们: '一 大把年纪全活到狗身上去了。

  福贵就完全不一样了,他喜欢回想过去,喜欢讲述自己,似乎这样一-来, 他就可以一次-次地重度此生了。他的讲述像鸟爪抓住树枝那样紧紧抓住我。也许是余华采用的记叙方式,使得福贵这样一个农民的经历如此身历其境地展现在我面前,但更重°的,是福贵他本身知道如何精彩地讲述自己。人们常说要趁年轻,多去经历一-些事情。其实比起经历更为重要的,是讲述,是思索。你从你经历过的事情当中汲取养分,你客观地去分析去评价,得出你的专属结论,构成你自己的人生哲学。干瘪的讲述可不是我想要的,我想在我自己年老或者有足够多的经历时,可以绘声绘色地讲述我自己的经历我自己的见解,学会讲述,本身就是在学会做人,这就是活着。当你在讲述自己的经历时,你从记忆中又获得了一次重生,痛苦让你隐忍坚韧快乐让你自信豪迈,你从过去的时光中看到了最好的自己。

  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小有所成大富大贵,你的一生不一定会有这些东西。但人生肯定是有其规律性的,像正弦函数那样有高潮也有低谷,盛极必衰否极泰来。勇敢地去面对你的经历,同时当自己在讲述这些的时候,稍加修饰面带微笑,那样你就是-个生活的智者,对你过往的事通透清明,那么孔子所说的知天命的境界,也就不远了。

  一-旦-一个人不停地叙说着传奇的事,那么,他本身也就变成了传奇的一部分。

  活着,没那么多深雠大恨。这是余华的《活着》,这也是我的活着。

【《活着》读后感】相关文章:

《活着》读后感11-26

《活着》读后感12-02

活着读后感10-09

活着的读后感10-20

《活着》的读后感02-23

“活着”读后感03-21

《活着》读后感[精选]07-25

活着初中作文04-25

活着,真好……作文03-08

活着读后感范文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