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长生殿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长生殿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长生殿读后感1
清初之际,人们对新旧王朝的交替倍感深刻,亡国的悲痛与统治者的镇压让社会上充斥着一种急需发泄的忧愤情绪。许多艺术家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点,从而创作了许多感怀兴衰的艺术作品,如《长生殿》、《通天台》和《临春阁》等。其中,洪升的.《长生殿》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问世之后,便引起了世人的惊叹。
剧本在开幕处写道:“唱不尽兴亡变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大古里凄凉满眼对江山。”这就点明了:《长生殿》不仅仅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它同时也是一部展示历史变幻的严肃戏剧。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吸收了《长恨歌》和《梧桐雨》的艺术特点,采用一种贯穿天上人间、结合虚实变幻的表现手法,一方面将唐玄宗和杨玉环之间的爱情娓娓道来,尽显缠绵悱恻之情;另一方面采用种全景式的描绘方式,将封建李唐王朝的内部矛盾及“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百态展现得绘声绘色、淋漓尽致。作者通过这样的描写,揭示了统治阶层之间的矛盾斗争是造成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原因这一深刻主题。
剧中还特别塑造了郭子仪和雷海青两个正面人物形象。通过这二人的形象的塑造,鲜明地表现出了作者强烈的民族意识与思旧情怀。
剧中的文辞风采是本剧的另一大特色,无论是人物语言还是唱词,都显得优美清隽、沁人心脾。在选配宫调、曲牌方面,也显示了作者在此道中的极高造诣。清初戏曲理论家吴舒凫就曾称赞说:“句精字研,罔不谐叶,爱文者喜其词,知音者赏其律。”
《长生殿》全剧构建缜密、情节曲折,且场面宏大、色彩斑斓,在人物刻画上也极为细腻深刻,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但它对唐玄宗与杨玉环称颂有余,批判不足,可谓是瑕疵稍显。此外,此剧是神话剧,有着较为浓厚的迷信色彩,我们在阅读时也应注意甄别。
长生殿读后感2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算是长恨歌的名句,也是长生殿这出戏的来由。说起玄宗和贵妃的风流韵事,从史实到演绎,无所不有无所不包。据说康熙独爱《长生殿》这出戏,恐怕和这出戏写的是“皇帝的爱情”不无关系。因为《长生殿》这部戏脱胎于白居易的《长恨歌》,因此虽然故事引人入胜,内容上却已没有什么可说的了。杨贵妃死后李杨二人的“反思”“忏悔”。他们二人丰富的心理活动,才是《长生殿》的所描写的重点。而其中流露的作者对天宝间的种种批评和裁判,更加昭显了作者的本心。
杨贵妃死后,李隆基变成了一个孤独的老人,他的思想变得复杂而矛盾。帝王层面上说,他一方面执掌山河,另一方面却昏聩无能,爱情上说,他一方面多情,另一方面却没有坚定的意志——一个外强中干的负心人而已,这几乎就是整部《长生殿》悲剧的源头。
悲剧发生后,李隆基不断的回忆和忏悔,在《献饭》这一折中,李隆基感叹自己“不明”,致使内外混乱,为害百姓。但李隆基并不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恨满朝大臣不耿直,不说自己荒淫误国,而是说“寡人哪里知道”纵观全剧,他对安史之乱的直接反思并不多见,而且相当浅率。相比之下杨贵妃的反思却触及到自己生前每一样作为,“哪一桩不是罪案”,从《长生殿》的内容上看,杨国忠的弄权、安禄山的'作乱与贵妃并未有直接的联系,可见杨玉环将这些完全归咎于自己,归咎于那些妒忌任性的行为,这对一个养在深闺深宫的女子来说,无疑是不公平的。
归结起来,作者并未反思皇权至上的制度,在这种君主集权制度下,君主个人品行与德才的失误会导致严重恶果。从而也相当明确地表现出了洪升对历史的批判方式——“女色误国”,弱化、洗脱了李隆基的责任,固然算作历史局限性好了。
【长生殿读后感】相关文章:
简爱读后感 《简 爱》读后感10-27
经典的读后感05-25
读后感03-27
经典读后感03-30
初二读后感作文:了不起的盖茨读后感06-06
《宠儿》读后感08-29
[经典]童年读后感08-30
(经典)《边城》读后感08-29
《青鸟》读后感(经典)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