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散步》读后感

时间:2024-02-18 11:31:10 读后感作文 我要投稿

《美学散步》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美学散步》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学散步》读后感

  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颇有兴趣的燕石。

  无论鲜花或燕石,不必珍视,也不必丢掉,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

  文如其名,《美学散步》其书照应着宗白华先生放在前言中的第一句话:“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这是一场关于美的漫游,有中国诗画里“曲尽蹈虚揖影之妙”,有希腊庄严静穆的建筑哲学,有沈佺期“一草一木栖神明”的音律,有普罗亭诺斯“观照神与美”的心灵......捧一怀空灵的悸动,我的身影徜徉在未名湖畔,品味着散步声中留下的汗漫灵光。

  一场漫无目的的散步,没有计划,没有系统,似乎就会被看重逻辑统一性的人轻视与不屑。但,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唤作“散步学派”,可见“散步”与逻辑和统一并非绝对不相容。

  丰子恺在《缘缘堂随笔》中写:“美学上所谓‘多样的统一’,就是说多样的事物,合于自然之律而作成统一,是美的状态。”依着这句话,我理解所谓“美学散步”,散的并不是纵横交错的穿梭空间,而是一个遵循着美的内在秩序的造物宇宙。

  提及“美”,便不可不提及艺术。广义上,艺术诞生于大自然和人类两类造物主,但不论是哪种艺术,都有“形式”的结构,比如数量的比例、色彩的和谐、音律的节奏,使平凡的现实超入美境;在人为艺术中,这“形式”里同时也深深启示了精神的意义、生命的境界、心灵的幽韵。

  所以“形式”是艺术的基本,再可以理解,艺术的使命就是将美的生命表现于形式之中,美学宇宙里是无尽的生命,丰富的动力,但它同时也是严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艺术是为人所感知的感官对象,艺术的过程终归也是形式化的,页数的创造是物质的形式化,它的内部是真理。美的艺术不是徘徊于自然的外表,乃是深深透入真实的必然性。

  这也就是论证“散步”散得再漫无目的、无所拘束,也依然隐现内在秩序的一个有利原因。例如《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这一篇来讲,全篇铺陈开来都是西洋和东方在空间意识层面的对比,但无论是西洋浮士德式的追求无尽、以至于目极难穷的远天的透视空间画法,还是东方“返身而诚”、“万物皆备于我”的回返自心的空间感觉,不都是景、情、形三层结构的缔铸,去调节人类情感矛盾以超入和谐,用一种不偏不倚的毅力、综合的意志,力求取法乎上、圆满实现个性中的一切,来达到“善的极峰”的表现形式。

  所以艺术往往超脱实用关系之上,即使我们所看见的各种美的表现形式如一曲音乐飘渺与空际,不落尘网,它都能够自成境界,自织成一个超然自在的有机体,这个有机体对外是互相独立的“统一形式”,在内就是“力的回旋”,是丰富复杂的生命表现。所以说,艺术和美是最临近于哲学的,它是达到真理表现真理的另一道路,它使真理披了一件美丽的外衣。

  而“多样的统一”,关键的字眼一为“多样”,二为“统一”。但我窃以为现代人似乎更偏重或追求“多样的事物”,却轻视或者忽略了“合于自然之律”;而我又窃以为,美的体现是有秩序的多元表现,有内在的规律可循的思路在里头,甚至有时是一种看似很束缚自由的“机杼”,可这种约束其实恰是最大能量地发挥每个多元元素的美,并且成造了精妙的谋篇布局。

  以文学为例,蹩脚的诗人宁愿以绝对自由的状态去寻找美,也不愿意以严格乃至有点刻板的文字形式承载这种美。可纵观整个诗歌史,这样的诗人有做过多少创新和飞跃呢?

  能做好在“多元中统一”的,在我看来,卡尔维诺是一位。在他的书里读者往往被其惊艳和奇诞的想象力折服。可这种折服,并非只是因其想象力丰沛至极,还有的是这些想象力的强韧的内在统一性:他更为高超的地方不是“聚万物于笔端”的想象能力,而是近乎严丝合缝“杂然赋流形”的联结与组合能力。想象力丰富本身会成为局限,唯有联结与组合才能将其真正变成一个有机体。

  但不管怎样,场景是难以兼容的,事物间的内在逻辑是无法清晰可握的,美学里的本质联系是很难组织的,于是美的“内在的秩序”在一定程度上都会限制我们的自由,但它绝不是为了限制自由。“没有不受重力的飞鸟”,也是就是这个道理。

  不过好在,这并不妨碍我们植根于一个活跃、至动而有韵律的心灵,也许并不需要多么明晰的眼界,照样也可以用最虔诚的“爱”与“敬”,迈着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没有计划、没有系统的步伐,拄着手杖,去看一看未名湖畔的身影

  继承这心灵,是我们深衷的喜悦。

  赴一场美学的散步,“慢慢走,欣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