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作文

时间:2023-08-27 08:53:58 语文作文 我要投稿

【合集】实用的语文作文9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作文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合集】实用的语文作文9篇

语文作文 篇1

  在经过了半个学期的学习后,我们终于迎来了这次期中考试.

  期中考试也算是一次大考,在离期中考试前的一个多星期,老师就开始带我们抓紧复习,在家里也一刻没有歇着.语文,我们复习字词、要点、作文和课文。

  星期五到了,我的心绷得像快要离弦的箭,生怕自己考不好。到校了我赶紧打开书,一页、二页、三页虽然老师没时间管班,但我们全班同学都自觉地读着要点。

  监考老师来了,让我顿时感到异常的紧张,使我的心怦怦直跳。试卷发下来了,我走马观花式看了一遍考试题。还好,都是我复习到的题,这让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听力部分的.文章我原来在童话书上看到过,所以做起来很轻松。后面的字词更是我的“拿手好戏”。但是到回忆课文的一道小题时,我记得我看到过,但是我怎么也想不起来。这只“拦路虎”让我干瞪着眼。我抬起头,同学们都在奋笔疾书,教室里只听见同学们写字的刷刷响。我绞尽脑汁,最后干脆胡乱写了一个。写作文时,我一路顺风。很快就写完了。

  我一道一道地认真检查,哦,有一道漏写了,我赶紧写上了,挽回了一分。

  下课铃响了,我从容地交了试卷,走出了教室。

  只有平时吃了苦,这个时候才能享受甜。要是我不认真复习,就不会做的这么顺。

语文作文 篇2

  昨天我们上了一堂语文公开课。上课前,同学们都紧张显得非常紧张,有的呆坐着一声不吭,有的在教室里不停的晃来晃去,有的划着十字求上帝保佑,甚至还有人不停地喝水,我呢,则捂着脸趴在桌子上大气都不敢出。

  容不得我们再紧张下去,听课的`老师已经进来了,居然还有两位摄像人员架着长枪大炮一前一后地“杀”进教室,“搞大了!”我暗暗地对自己说,不知道待会儿会不会搞砸了?

  但是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沈老师见我们个个担惊受怕的样子,就叫黄金搭档之一段思农上来给我们背古诗,好让我们冷静冷静。这招果然有用,我们渐渐地被他幽默的语言所吸引,不知不觉地放松下来了。

  上课正式开始,沈老师信心满满地站在讲台前,她首先提了一个问题,只有钱星蓉一个人举手发言,沈老师并不怕这种尴尬的局面,继续提问,举手发言的人多了起来。气氛渐渐活跃起来,到最后,我们好象都忘记了这是一节公开课,旁若无人地就象在上平时的讨论课,连下课铃响了我们还在意犹未尽呢!看到听课老师赞许的目光,我们心中美滋滋的。

  今天我们品尝了我们胜利的果实——沈老师奖励的零食,滋味别提有多美了......

语文作文 篇3

  成长就像是喝一杯茶,需要慢慢品尝。饮一口,顿时沁人心脾,回味无穷。

  ——题记

  从呱呱坠地的婴儿,长成如今翩翩少年,我经历过许多事。在这期间,我犯过错,做过傻事,闹过笑话,可以说尝尽酸甜苦辣。但当我每每想起时,真正伴我走过童年、有无穷无尽乐趣的,还是童年那有趣的游戏,让我流连忘返,乐此不疲。

  我从小到大,玩过的游戏有很多。如:跳绳、传话、神秘人等。但最有意思的还是“电报铃”。

  电报铃的游戏规则是:至少有两人玩,其中一个人数50—100秒,另一个人藏起来,然后开始抓。藏者摸到电报,则胜;藏者被抓者抓住,则输。

  一天晚上,我和哥哥在家里玩电报铃。用石头剪子布的方法来定夺谁藏谁抓,我在心里默默祈祷:“一定要让我藏,让我藏……”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我来藏哥哥来抓。

  游戏开始了,我焦急地边藏边想:藏哪里好呢?藏在客厅吧,不行,这样容易被发现,而且到时被发觉将走投无路。躲在厨房吧,也不行,虽然有老妈当掩护体,但是油烟味太冲。我东躲西藏,还是没有找到好地方。只听见哥哥在数:43、44、45、46…,我心里想:哎呀,完了,完了!肯定要被抓住了。对了,去厕所。于是,我踮着脚尖,身轻如燕地跑进去,蹑手蹑脚得将门带上,屏息凝视地等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哥哥的脚步声在这里徘徊。我不禁有些得意忘形,嘴里小声的`嘀咕着:“哈哈,有这块“风水宝地”,你妄想抓到我!”

  突然,传来哥哥的喊声:“你出来吧,我发现你了!”我紧锁眉头,手心出了汗,心提上了嗓子眼,紧张极了!“他发现我了吗?这个地方可靠吗?”

  哥哥见我还不出来,继续使用他所谓的“兵不厌诈”那么…他继续喊:“你这个缩头乌龟,妈妈做好饭了,该出来吃饭了!”我放松了警惕,生气地搭了声:“哦!”哥哥循着我的声音,将我拿下了,搞得我措手不及。哥哥高兴得在地上捧腹大笑,我像个泄了气的皮球,后悔莫及地捶着腿:“哎,真是防不胜防。”哥哥摆出一副胜利的模样,朝我挤眉弄眼。

  形形色色的游戏伴我天天长大,带给了我七彩的童年,留下了难忘的回忆。我希望童心永驻,童年也相伴永远。

语文作文 篇4

  大自然是个奇妙无比的世界,会给我们许许多多的启示。

  周末的一天,我在草坪上发现有一群蚂蚁在搬家。我定睛一看,一只只蚂蚁的.背上都背着大大小小的食物。它们为什么要搬家呀?它们要到哪里去呀?正当我迷惑不解时,突然一阵闷雷响起,天色一下子暗了下来。我连忙跑回家,外面就下起了倾盆大雨。我突然想:那一群群蚂蚁会不会被淹死呀?大概过了半个钟头,雨停了,我立马冲了到原来的洞穴边,发现里面空空如也,我想蚂蚁一定被大雨冲走了。正当我要回家,突然发现一棵树上有一个小小洞穴,我过去一看原来是蚂蚁的新家。可蚂蚁为什么要把家搬到树上呢?

  我马上打开电脑,经过苦苦地查找资料,终于知道了这个答案,蚂蚁之所以搬家是因为要下雨了,洞穴太低,水满上来会把他们淹死的。而他们要搬到树上,是因为树较高,一般水满不上来。久而久之,就有了:“蚂蚁搬家,明天勿晴”这句俗语。

  天地之间,奥妙无穷。类似蚂蚁搬家,要下雨的自然现象是不胜枚举。这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知识无处不在,学习永无止境!

语文作文 篇5

  在一间渔家的小屋里,渔妇冉娜在灯前织补 一张旧帆。屋外,风在呼啸,轰鸣的海浪冲击着岸崖,溅起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但在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暖和而舒适。土铺的地面扫得 干干净净,炉子里还燃着余烬,搁板上的碗碟被映得闪闪发光。在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5 个孩子正在大海风暴的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打渔的丈夫一早就驾着船出海了,到现在还没有回来。听着海浪的轰鸣和风的呼啸,冉娜真感到害怕。老旧的木钟嘶哑 地敲过了10 点,11 点……丈夫仍然没有回来。冉娜沉思着。丈夫是不顾惜自己的,冒着寒冷和风暴还去打鱼。她自己也是从早到晚地干活。可结果呢,不过是勉勉强强地维持生活。孩 子们仍旧没有鞋穿,无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也不是白面包——黑麦面包够吃就不错了;下饭的菜也只有鱼。“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倒都健康,没有什 么可抱怨的。”冉娜想着,又倾听起风暴声来。“他现在在哪儿呢?保佑他吧,上帝啊,发发慈悲吧!”她一边说一边划着十字。

  睡觉还早。冉娜 站起来,往头上披了一条厚围巾,点上提灯就到外面去了。她想看看大海是不是平静些了,天是不是快亮了,灯塔上的灯还亮着吗?能看见丈夫的渔船吗?可是,海 面上什么也看不见。风掀起了她的头巾,卷着被刮断的什么东西拍打着邻居小屋的门。于是冉娜想起来,打今天傍晚起她就想去看看生病的女邻居。“没人照顾她 啊!”冉娜想,接着便去敲门。听了听,没人回答。

  “寡妇的日子困难啊!”冉娜站在门前想,“虽然孩子不算多,两个,可是什么事都只有她一个人操心。何况又病着!唉,寡妇的日子困难啊!进去看看吧!”

  冉娜一次又一次地敲门,还是没人回答。

  “喂,大嫂子!”冉娜喊了一声,心想,别是出了什么事吧,便推开了房门。

  破屋子又潮又冷。冉娜把灯举起来,想看看病人在哪儿。头一眼就看见一张床,正对着房门;女邻居静静地、一动不动地仰面躺在床上——只有死了的人才是 这个样子。冉娜把灯举得更近一些。不错,就是她。头往后仰着,那冰冷、发青的脸上呈现着死亡的安静。刷白僵硬的手,像是要够什么东西似的伸着,从稻草铺上 垂下来。就在离死了的母亲不远的地方,睡着两个卷发、胖脸蛋的孩子,他们盖着一件破衣服,蜷曲着身子,两个淡黄色的头紧紧靠在一起。显然,母亲在临死前, 还来得及用旧头巾裹住孩子们的脚,又把自己的衣服给他们盖上。孩子们睡得又甜又香,呼吸均匀而平静。

  冉娜抱起睡着孩子们的小摇篮,用头巾围上,带回了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是怎样把孩子带回家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知道,她不可能不这样做。

  回到家,她把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急忙把帐子撂下来。她很激动,脸都变白了,好像做了什么亏心事似的'。“丈夫会说什么 呢?”她独自默默地想,“自己5 个孩子了,闹着玩的吗?为他们操的心还少吗?……他会这样说?……不,还不会!可为什么收养?……他会揍我一顿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他会这样?不 会!嗳,这样倒更好!”房门吱扭一声,好像有谁进屋了,冉娜一惊,从凳子上欠起身来。

  “没人,仍然没人!上帝啊,我干吗做这件事呢?……现在,我怎么当面对他说呢?……”冉娜沉思着,久久地默坐在床前。

  突然屋门大开,一股清新的海风冲进屋里。“冉娜,我回来了!”一个身材高大、面孔黝黑的渔夫,身后拖着一张湿漉漉的撕破了的渔网,边说边进了屋。

  “啊,是你!”冉娜说了一句话就停住了,不敢抬头看丈夫。

  “瞧这一个晚上,真可怕!”

  “是呀,天气真坏!鱼打得怎样?”

  “糟透了,简直糟透了!什么也没打着,还把网给撕破了。嗐,真倒霉!告诉你说,天气真够呛,像这样的夜晚我大概从来没有碰上过。还打鱼呢,活着回来就谢天谢地了!……我不在家你干什么啦?”

  渔夫把网拖进屋子,然后坐在炉子旁。

  “我?”冉娜脸发白了。“我吗?我在家待着,缝缝补补……风那么大,简直吓人,我担心你呀!”

  “是啊,是啊,”丈夫低声说,“天气坏得要命。可有什么办法呢!”

  夫妇俩都不做声了。

  “你知道吗,”冉娜说,“女邻居西蒙死了。”

  “是吗?”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死的,可能昨天就死了。唉,死得真痛苦。一定放心不下孩子,不知心里多难受啊!两个孩子,都还是小不点儿,一个还不会说话,一个刚会爬……”

  冉娜不做声了。渔夫皱起了眉头,神情变得认真而忧虑。

  “嗯,是个问题!”渔大说着搔了搔后脑勺。“你看怎么办?我看抱过来吧,要不然孩子醒来看到死去的母亲会是什么情景?对,就这样,想个法子抱过来!快点去呀!”

  可是,冉娜一动也不动。

  “你怎么,不愿意吗?你怎么啦,冉娜?”

  “他们已经在这儿了!”冉娜说着掀开了帐子

语文作文 篇6

  “文化人类学”的出现,使人们清醒地意识到“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这个命题表明:文化是人创造的,被人创造的文化反过来又规范着人,具体的人总是生存在特定的文化世界中。

  作为文化存在的人具有特定的文化属性。所谓人的文化属性,是指人在为了满足自己的系统需要而实现系统生产(实践)的过程中,所具有的最基本的性质和特点。统观人类的发展史,我们便会发现,人的生存价值目标不可能永远停留在一种水平上,从充饥到美食,由性交到爱情,人总是在既有的水平上不断优化自己的生存状态。显然,在人的系统需要中有一种追求尽可能完美的意识支配着它,虽然这种完美的尺度是发展变化的,但却是在满足任何需要时它都是要发挥作用的,所以马克思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种追求尽可能完美的意识,既是人避祸趋福本能的升华,又是人关于“我”的意识在诸种关系中愈来愈凸现,要求全面发展的自觉度愈来愈鲜明的表现。追求尽可能完美的意识就是趋优意识,由于它对人的需要的支配,不仅增强了需要自身的更新性,而且增强了需要在活动中的动力性和超越性。人之所以不会长期地重复前人的生命活动,而不断地创造自己的新生活,或者,人之所以要与旧的生活方式发生冲突,重建适应自己需要的新的生存方式,其内在根源就是支配需要系统的趋优意识。为了趋优而创新,使人类的文化得到持续的发展,也使人自身获得了历史的、现实性的自由,并日趋逼近那种以全面发展为内容的真正自由。其实,被人的“受动性”所引发并激扬的人的“能动性”本身,就包含着人的为了趋优而创新这一基本的文化属性。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认为,当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时,绝不仅仅是一个本然的事实判断的命题,而且也是一个当然的价值判断的命题。因为人们虽然不是在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创造,但由于人在以对象化为特征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着自己,发展着自己的趋优意识,这就使其创造不可能不改变那些不再适合需要的一切社会形式。这样一来,“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人类不断追求优化而创造新的生存方式的历史,人的为了趋优而创新的基本文化属性也正是在这一历史长河中形成和发展的。

  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认为,人的心灵是由欲望、理性和精神构成的。欲望和理性,主要调控人的物质需求,而精神的追求则指向主体的存在被社会所认可和肯定。大凡能被社会认可和肯定的个体,其生命样态,必然具有某种优化的特色。这种追求生命样态的优化,既是人的心灵(精神)最根本的价值追求,也是人的文化属性最具个性特征的展示。

  “为了趋优而创新”虽然是作为文化存在的人的文化属性,但却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对其有着清醒、自觉意识的。这就不能不让我们关注人的发展程度这一问题。判断人的发展程度(主要是精神境界)的尺度不是别的,正是人自身所确定的意义世界及其对此的自觉状态。人对自己确定的意义世界的自觉状态特别重要。确定意义世界容易,对其能自觉维护,努力实现,并能在新的高度上发展、提升其意义世界,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的发展程度既可以成为社会发展和人自身进步的推动力,也可以构成其难以逾越的历史的屏障。

  我们从人作为文化的存在、其文化属性是“为了趋优而创新”,谈到自我生命样态的优化是人最根本的价值追求,进而引出人的发展程度问题,就是想给大家一个思考语文阅读教学的文化学背景。

  阅读是为人的可持续优化提供充分的营养性资源的

  从文化的视角看,阅读是人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方式。人是在交往中生存的。人的交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作为个体生命轨迹的交往,最能看出一个人的追求和向往。

  在人的多样态交往中,阅读──交往的一个基础层面,是主体与对象互为“文本”──是不可或缺的。它所追求的是对对象的认知、理解、把握和运用。作为文化存在的人,在其历史活动中,都要通过交往、阅读,建构自己的社会文化圈。一般地说,个人的社会文化圈有两种相对稳定的“居民”:一种是直系亲属(所谓自己人)、“有意义的他者”(具有一定的变动性);另一种是与主体生命意义密切相关的“物”,如农民的土地,知识人的研究手段。通过交往、阅读确认对象属于自己所迫切需要的,人们大都会将其作为个人社会文化圈中的成员。个人的社会文化圈总是处于不断地组合与优化之中,从这种组合与优化中能够见出主体交往、阅读的层次和境界。

  语文阅读教学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进而在其实际的生存中,把优秀图书作为自我社会文化圈中的永久性成员,就是了不起的成功。为什么要这样说?因为人的阅读虽由于对象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但真正的阅读作为一种极具个性化特色的交往活动,其最终目的都是为自我生命样态的优化服务的。就一般的阅读交往行为来看,主体生存自觉性高者的基本心理过程是:选择(能够作为阅读对象的,总是体现了主体的一种目的与追求)──阅读对比(特殊交往中发自内心的一种认可)──适度吸纳后的整合(有意无意间的一种内化过程)──再次进入待优化状态(期待新的阅读交往行为)。学生一旦能通过语文阅读教学自觉地将优秀图书作为个人社会文化圈中的永久性“居民”,这就意味着优秀图书将伴随他终生,并为其生命的可持续优化提供充分的营养性资源。特别是,由个体阅读引发的具有一定群体性的评价性阅读,不仅为主体营造了一个特定的公共领域(这是主体个人社会文化圈得以优化的一个重要条件),而且在群体性的相互交流中,锻炼了主体言语交往中重视论据的优良品性(在评价性的互阅过程中,要使自己的评价令他者信服,就必须持有难以辩驳的'论据)。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生存理性来说,极为有益。

  语文阅读教学是为学生的优化发展服务的

  当我们理解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文化学背景后,便会很自然地意识到,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为学生的优化发展服务的。为了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较为扎实地体现这一理念,有必要重视这样几个问题:

  首先,要加强学习主体的主体精神的培养。学习主体的主体精神,概括地说,就是认识的能动性、实践的创造性和与“有意义的他者”良好的合作品格。这种主体精神的确立,是以主体对自我生存状态的自觉为前提的。对于教师来说,尊重学生,有必要重新理解“把人当作人”这句话的含义。这句话里的后一个“人”字具有两重含义:一是实存的人的当下状态;再就是其应有的价值状态。把人当作人来尊重,对学生实存的当下状态,从“人人平等”的层面理应保持相互尊重,但学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还须有从“应该是”的价值层面上的更高境界的尊重。正是这后一种尊重才是真正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尊重;加强学习主体的主体精神的培养,就是立足于这种尊重基础上的。任何卓有成效的教学活动,都有赖于师生两个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主体精神的培养,要求师生彼此互为“有意义的他者”。如果说,人是通过和有意义的他者的对话,才得以进入自己所处的文化世界中的话,那么,师生间平等、真诚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对话,在加强学习主体的主体精神的培养中的作用就不能低估。

  其次,要正确理解基础与主导的关系。强调语文阅读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必要的,这是长期教学实践正反两方面经验给我们的重要启示。这两“性”统一的形态应该是多样的,它应视具体文本的特征而有所不同,不能用一种模式来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侧重于工具性,强调“本色语文阅读教学”和阅读教学的“本位思想”;有的则侧重于人文性,凸现文本所表现的人文精神,要求学生认真体验健康的人文情怀。应该说,这些教师的实践都是有意义的。需要我们进一步搞清楚的,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性必须接受语文学科属性的规约。具有人文性的学科,不只是语文课,历史课、政治课都具有人文性。这就说明,不同学科的人文性,应通过各自的学科特点来体现,不能将人文性游离于学科自身的特点加以抽象化。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如果不紧密地结合语文的词语、文体、写作特征等等具有工具性色彩的扎实教学,就很可能出现“空”、“偏”“远”“杂”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有的教师提出了“品词”“品句”“品读”,讲究阅读教学的“感悟”“积累”“运用”,这是值得大家认真思考的建议。

  我们能否这样认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是其基础,它具有本体意义,没有这个基础,语文教学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根基,不成其为语文教学;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主导价值取向,它的基本指向是用文本所提供的健康的人文精神,持之以恒地健全学生的文化人格。失去主导价值取向,语文教学就不可能较好地完成自身的任务。

  再次,要重视有利于学生将其所学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人格构成的教学环节的构想。时下教师们都比较重视教学环节的优化,对一堂课的环节构想非常细致严谨,这是应该予以肯定的。构想教学环节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对课本要做整体性的教学构想。课本到手,必须对课本作整体性的、富于创意的熟悉,以便把握课本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整体性要求;这既是为以后的每一课的教学环节构想作必要的准备,又是对一个学期里的语文阅读教学作有计划的安排。二是在诸多的环节构想中,要以有利于学生将其所学,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或人格构成为出发点。不同类型的精当作业,有利于学生将其所学、所思予以内化。上手操作最易调动人的内部积极性(心劲儿),这是知识得以内化的重要途径。内化的前提是,作业能有力地调动学生的既得知识,能激发学生对新领域的探究兴趣,能与学生的情感、愿望相关。作为一种过程的内化,需要良好的教学境遇。这种境遇的形成,有赖于:1.鼓励具有创意的各类学生作业;2.师生言行一致的道德风尚;3.积极进取的群体心愿。当然,这样的教学境遇不能只靠语文阅读教学来建构,但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性特色,却决定了它在建设这种良好教学境遇中有着义不容辞的重任。

  再其次,关键在于拓展学生生成知识功能效应的途径。人的智慧,是其知识、经验的功能效应。语文阅读教学从某种角度看,它应有利于学生将其知识、经验转化(生成)为智慧。阅读教学的各种环节的构想,毫无疑问要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内涵和意义的理解与把握,这一点不能动摇。但这种理解、把握不能教条化,不能模式化,而要智慧化。所谓智慧化,就是有生气的活化,呈现有合理依据的多样态理解,并在对比分析中深化学生的思路,在差异性基础上探求理解的同一性。一个学期的语文阅读教学,不可能每节课都像公开教学那样准备、那样展示,这不现实。但根据课本的总体要求,有计划地选择若干课时,进行既紧密联系文本实际,又能针对性较强地激发学生的语文应用智慧的教学,却是必要和可能的。每个学期能坚持这样的教学数次,构成一条智慧化的教学链,中学阶段肯定能为学生的语文知识功能效应的生成,拓展出多种途径来。由语文知识转化成的智慧,不同于理化知识转化的智慧,也不同于政治、历史知识所转化的智慧,尽管这些智慧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构想教学环节时,在切实把握文本特征的基础上,重视学生想象、情感体验、言语建构与表达所构成的综合性智慧的生成和发展。

  最后,缓求突变,务求渐进;不求完美,但求进步。语文阅读教学具有春雨“润物细无声”的特色,它的效能主要不在当下,而在久远;它的课堂教学讲究的是实效。真正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明白,人文学科的教学改革,要取得名副其实的成就,在思想方法上要拒斥急功近利,拒斥急就速成,缓求突变,但求渐进;不求某一种教学的完美,但求脚踏实地地进步。这不是保守,这是务实!

语文作文 篇7

  教学活动:利用奥运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写作训练,本活动由两个阶段构成。详细设计见下文。

  教学设想:

  经过了一个愉快的暑假,同学的思想、学习、生活、身体都有了许多的变化,而且学生由假期生活转为学校生活需要一个心理过程,即常说的“收心教育”。同时,结合本学期“作文修改训练”的内容,首先让学生明确文章必须经过修改才能获得好的效果。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有两种构思,具体的方案见下文。

  1、老师讲故事

  在雅典奥运会男子10米气步枪决赛结束时,中国选手朱启南用右手食指所作的经典动作——打完最后一枪,朱启南悄悄回过头,寻找着自己的教练,一脸疑惑地举起右手食指,指了指自己。当教练的食指竖起来的时候,他也竖起自己的食指。两指相对,向身后的教练竖起食指,意思是:“我是第一吗?”在得到肯定的点头之后,朱启南咧开嘴,会心地笑了。

  请根据这个年纪只有19岁的奥运会冠军给留给世界这一精彩瞬间,写一些自己的感想。

  类似的动作:

  孟关良、杨文军在冲刺结束后,孟关良也竖起了右手食指;

  罗雪娟在游泳女子100米蛙泳结束后,用右手食指轻轻碰了一下自己的嘴唇然后再高高举起。

  2、教学过程还可变为,师问:大家看奥运了吗?感觉怎么样呀?

  用一个词概括自己的奥运会随想,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大作文讲评(网友来稿)》。如:精彩、感动、惊喜、兴奋、遗憾、王者、英雄、超越、突破……(这些词语先由学生说,老师进行板书,最后学生依据自己的感想写文章。)

  二、学生完成作文(当堂写,写不完的回家接着进行。)

  教师检查学生的假期作业。

  三、作文的批改:

  1、自批(在文章中用不同颜色的笔划上波浪线,然后在文章的末尾进行改正,按先后顺序标上1、2、3……的号码。)

  2、互批(交换改,注明谁改的、改的是第几段、第几行的哪个内容,同样在文章的末尾,写在这位同学所作的自批后面,标上号码。)

  3、师阅:对上述两种修改进行评比。

  四、教师选出合格的文章打印出来,形成一个“奥运会随想专题”。并向校刊投稿。

  五、讲评:

  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奥运会的随想谈(可见奥运会的文档);二是学生修改作文的情况。

  教学后记:

  这次只要求学生写一个片断,字数在150左右,关于奥运会的感想放在第一单元的大作文时完成。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作文设计与讲评

  第一、学生阅读课文34——35页的内容。

  第二、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本单元的写作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按照事情的发展过程有条理地进行记叙,掌握按时间顺序写和按空间顺序写这两种记叙事情过程的基本方法。写作活动与课文的结合点是弄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主要可结合第三、四课让学生体会。四道作文题,第一、二:题,可指导学生联系本人或班级的生活实际安排好所要表达内容的顺序,学生可从这两道题中任选一题。

  第2题的要求有两个:新鲜事不是离奇的事,记叙文写作要从生活出发,要从小处入手。莫把新鲜当怪异,要到生活中找米,写出真情实感。其次要安排好记叙的顺序。

  第1题是写一个故事。故事注重情节,要能吸引人,但同样要表达真情实感。这篇作文应引导学生多注重语言的`表达。

  第3题,掌握写“计划”的格式,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订计划。

  第4题,“课外练笔”要求学生看精彩电视节目后的观感,激发兴趣,体现个性,指导抓住切入口,明主旨,吐真情,组织交流,“修改作文”要求学生着重修改自己习作中的标点符号在正确表达情意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综合上述教材的安排与特点,我设计出了本单元学生的大作文——写一则观后感。

  第三、设计理由:学生在完成观感时,必然要记录一件事,而且它肯定是学生认为较新鲜的事,是学生有话可说的一件事。这样,学生所写出的感情必然是自己内心世界的体现。如此,本次作文就将本单元学生作文的要求及练习题1、2、4合并在一起,实现了精练的目的。结合七年级学生写观感的水平,此次写作前,我作了相应的讲解,先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写。同时,教师根据学生

语文作文 篇8

  “丁零零。”随着音乐的声音,放学了,操场很热闹,教学楼后面得空地也不例外。一群小男孩放下书包,搭乘一个简易的球门,小男孩们各个都站好,一场紧张又激烈的足球赛马上要开始了。

  一个金黄色平头的小男孩,警惕的注视着前方,他戴着皮手套,分腿弯腰,就想真正得手门员一样他的腿上受了伤,但是仍不在意,好象他的腿根本就没有受伤似的`。在手门员后面有一个小男孩,他挺着肚子,手背后,仿佛在想:什么时候能到我,一上场好让他们看看我的本领大不大,以后他们都会找我来踢球了。

  足球赛真激烈,一个大哥子叔叔也目不转睛的看着,仿佛自己也在踢球似的。一个张蝴蝶结的小女孩,好象有人挡住了他的视线,索性站起来观看。这场足球赛不但吸引人们还吸引来一只小狗,它对足球赛没有兴趣趴在地上开始睡觉。

  这场足球赛可真紧张,又激烈呀!

语文作文 篇9

  灰蒙蒙的天幕下,你摇曳于莽莽苍苍的水面,像一支羽毛笔,滑动在洁白的稿纸上。

  ——题记

  迈入高一已经一年多了,这始料未及的巨大变化竟然让我有些不知所措。无尽的作业本,无数张的试卷,无边的课外资料,无穷的补习班,还有那一些些刺耳的分数和老师满怀严厉的目光。这些似乎将我囚禁在了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让我触及不到自由。我抱怨,我厌恶,我受不了!在这一层层的书堆包围下,我好想好想放声大喊,我好想好想推开这些令人心烦的作业,我好想好想小时候那些无忧无虑的时光,那无拘无束的光阴!我心里无数次想着:放弃吧,实在太累了,太累了!

  于是我在夕阳的余辉下踽踽独行,突然目光触及到天幕下的那杆芦苇。乍一看,它是那么渺小,那么脆弱,然而风一吹,它竭尽全力与风雨抗衡,承担起了大自然所有的负荷。它始终顽强地站立着,始终没有放弃,没有退缩!刹那间,我晓悟了!

  我又恢复了往日的神采,我学会了拿出勇气,全力面对挫折与困难。面对那铺天盖地的.作业纸,面对那一个个无情的红叉,面对那一声声严厉的批评,面对那一个个刺眼的分数,我不懈地努力着,我坚信如果没有经历磨难,没有经历风雨的洗礼,要想获得成功是不可能的。我的目光看着远方,我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与自信,远处好像有一盏永不熄灭的灯光,那灯指引着我前行,那灯光是那样耀眼,那样夺目,在灯下,飘飞着洁白的芦花,一朵朵,一片片,纷纷扬扬,吹起又落下,在芦花掩盖着的地方,一杆芦苇顽强地挺立着,它已经开出了漫天芦花,取得了一份沉甸甸的收获。

  经历了风雨,也许我们会抛弃高不可攀的幻想,才会忘记那不堪回首的沧桑,才会走出“落花无意,流水无情”的彷徨;经历了风雨,我们才能拥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超然;经历了风雨,我们才能拥有“风景这边独好”的自信。